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狂热到崩塌:市场向造车新势力发出“病危通知书”

2023-06-01 14:05
电动大咖
关注

03

造车新势力会酿就败局?

尽管造车新势力用酷炫的科技站稳了脚跟,吸引了大量为科技感支付溢价的用户,但是新势力们很快被眼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没能注意到自己商业模式暴露出来的巨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是科技溢价神话破裂。

新势力的融资逻辑是,产品本身难以成为公司持久的竞争优势,只有依托生态系统的产品,才能让公司拥有自己的持久竞争优势,但是构建强悍生态系统的前提,必须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足够大,换句话说,规模性才是生态体系的基础。

也就是说,规模性是汽车产业的本质,是车企的生死线,电动大咖在《向死而生: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谁先下沉?》一文中,着重分析了特斯拉为跨越生死线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直到2020年才真正实现财年净利润为正,而资本市场为其“赞助”了约等于整个广汽集团的庞大资金。

然而,整个造车新势力的规模性始终很小,而为了维持销量,新势力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继续投入到酷炫的智能化上。

这种“创新”捕获了很多相对富裕,愿意为创新支付价值的用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的“噱头”很快变得华而不实,成了众人口中的“堆料”。尤其是各个新势力品牌都曾出现过智能化系统罢工问题、以及全球性的自动驾驶泡沫破灭等重大事件后,市场和消费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安全、便宜、好用才是王道。至于其他花活儿,看个热闹,听个响,就好。市场心态的变化,让原本只靠“创新”就能高高在上的造车新势力,不得不“接地气”与前辈们同平台竞争。

第二大问题,是新势力难以在主流市场存活。

随着科技溢价神话的破灭,这让原本“只在国内高端市场生存并试图保持高利润”的新势力,不得不沉下去与主流车企展开拼杀。

首先,我们来看主打智能驾驶的小鹏。

从试图杀入主流市场起,小鹏的销量一直差强人意,其中G3销量主要是受到了自主车企比亚迪混动SUV的强烈冲击,最大的战败,则是小鹏寄予厚望、主打智能的紧凑型轿车P5。

P5原本是小鹏打开紧凑级市场的开路先锋,寄托了小鹏进入主流市场的全部希望,结果从2021年10月开售,月销量最高不过在4000辆左右,并且在2022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到2000辆。如此糟糕的战绩,源于小鹏依旧将智能驾驶能力作为P5的核心卖点,造成了产品在功能和价格上与紧凑级市场的严重错配。

小鹏想的是“用10万元的车壳,加上30万元等级的智能驾驶系统,卖20万的价格”,结果,大部分用户看到的是“10万元的躯壳,却非要卖20万元,你把我当韭菜”。

接着,我们来看服务玩得最溜的蔚来。

蔚来的创新是换电和智能驾驶,但从结构分析,超过1000座换电站目前布局仍更偏向于一二线城市,也就是中产阶级中的高端人群,随着蔚来经典SUV产品ES8、ES6、EC6因为款式相对老旧而销量下滑,2022年年底推出的续命产品ES7更是用自己快速跌落的销量,证明了消费者对蔚来商业模式并不买账的残酷现实。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ET7的惨淡经营,销量的增长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在2022年底就跌到了跟老车型一样的水平,全品牌定位最低也是最便宜的ET5,最终在2022年底扛起了维持蔚来整体销量的重担。

整体销量的增势停滞,再加上蔚来玩花活带来的巨大运营成本,让2022年的蔚来陷入到弥漫性大失血的悲惨境地,为了36%的营收增长,就要付出159%的净亏损,也就是说每卖一台车就要亏损12万元。

难道蔚来的唯一活路,只剩走量的中低端市场?

接着,我们来看活得最好的理想。

理想ONE在停产升级后,继任者L8、L9很快稳住了销量。这背后的本质在于理想产品定位非常清晰,始终瞄准国内最稀缺的6座车型,主打“多孩家庭”定位,以至于在第二排提供大电视。在汽车基础配置上,也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增程式,克服了充电难、充电慢、大容量动力电池成本过高等制约。

不同于小鹏蔚来的“花活”,这种脚踏实地做定位,做产品,节约成本的企业战略贯穿始终。理想产品在外观上的相似,动力总成和内饰外观上的统一,充分说明了理想作为一家初创车企,在遵循汽车产业的本质性要求——平台化战略。

可见,最不标榜创新的理想,反而通过满足用户需求获得了销量上的良好反馈。

最后,我们来看看已经倒下的威马。

进入2023年,威马汽车深陷破产风波。其实,威马是新势力中,最早尝试进入主流市场的,讽刺的是,偏向主流市场定价恰恰是威马倒下的关键。威马主力车型EX5、E5最高价均低于20万元,但在2022年遭到比亚迪等自主车企产品的严重打压,再叠加上游锂电池的价格飙升,最终让威马汽车彻底失去了残存的生存空间。

总结而言,造车新势力由于丧失了高科技溢价的魔棒,与之同时崩溃的是为新势力提供稳定现金流的高端市场,当试图进入主流市场稳住阵脚时,新势力自身产品定位错误,且规模性不足,深陷产能地狱,进而导致大溃败。造车新势力,在饱受内在经营病痛的折磨中,在比亚迪等车企的外部打击下,已经站在了最终崩溃的悬崖边缘。

尾声

尽管造车新势力在创业初期找到了些许缝隙维持生存,但中国特殊的行业情况,让造车新势力逐渐失去先发优势,所谓的“特斯拉模式”,已经对新势力们关上了大门。造成新势力的病危通知书已经收到,它们还能否起死回生呢?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 : 从狂热到崩塌:市场向造车新势力发出“病危通知书”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