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比亚迪理想们的新十年长考:如何从趋势变成大势

2023-06-21 14:59
锦缎
关注

02国产车如何全球崛起?

两年,在漫漫的产业变迁中只是一瞬,国产车出海的发令枪已经打响,后面的接力跑才是关键。

于国家而言,汽车产业是可以信赖的经济抓手。我们以日本为例,在70年代末,在日本与汽车工业相关的产业解决了10%的就业,汽车生产总值占制造业的10%。正是因为汽车巨大的乘数效应,我们看到在最近消费低迷期,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但出海相关的政策支持,更多是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基建,与汽车相关的当前仍基本空白。

于车企而言,出海是下一个不能丢失的战场。在《重回1970s:日本汽车是如何全球崛起的?》中,我们回顾了日车汽车发展史,其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节点,就是日本汽车企业抓住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契机,成功打入美国市场,并长期投入海外生产基地扩张,最终将日本汽车带向世界各地。

欧洲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第一站,也是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其重要性相当于美国市场之于日本。早鸟们已打通欧洲,国产车更需在全球复制出海的成果。

图3:红旗E-HS9运抵瑞典,资料来源:公司网站

当下中国汽车的出海可谓天时地利一应俱全,所欠的东风可能还是战略重视、渠道铺设和品牌建立。以史为鉴,中国汽车可能需要重复走一遍日本汽车的出海之路。

技术的禁锢已经打破。

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已经领先一个身位,就像当年日本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大幅领先美国车企。

当年日本汽车有丰田、本田、日产,如今中国也有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能掰手腕的车企和小米汽车等不容忽视的后浪;日本有奉若瑰宝的精益生产管理,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比较优势,正如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日本有爱信、电装等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国有宁德时代、精进电动,还有消费电子领域转型过来华为、立讯精密等,为电动化、智能化赋能。

战略的惯性尚未被扭转。

但大部分车企的思路仍停留在内卷,毕竟国内的新能源渗透率将将过30%,国内的蛋糕3、5年内还足够吃。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过分关注国内汽车市场内卷旋涡,就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略了汽车出海的趋势。国内汽车消费总量在201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便一直徘徊不前,海外市场蕴含更大的市场,拥有数倍的成长空间。

以手机行业为例,当年的群雄逐鹿,最后只剩下了华为、OPPO、VIVO和小米,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海外取得辉煌的战果。

如果方向不再争论不休,接下来无非是如何做的问题了。

按照日本汽车出海的规律,中国车企需要加速打造海外基地和销售网络来巩固优势。

相似的案例,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通用汽车海外业务主要依靠其海外生产基地,其约80%的海外销量都是由海外工厂制造。还有摆在眼前的参考答案,特斯拉已经在全球拥有6座超级工厂,其中4座汽车制造厂,产能布局横跨北美、亚洲、欧洲三大洲。

最后讲到国内消费者最在意的品牌,也是出海不可或缺的关键要义。与海外老牌车企比起来,中国汽车品牌的知名度还有更多向上的空间,需要在品牌宣传方面多补功课,撬动营销的杠杆。

今天,我们已经在自主品牌身上看到这个趋势,一个代表性例证是,长安汽车在今年4月发布了海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规划2030年进入全球90%以上的市场,在海外布局超过50万辆的产能,构建20余个本地化营销组织,海外网点数量突破3000家,推出不少于60款全球产品。

图4:部分自主车企海外基地布局,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03国产车的新十年

中国汽车出口超过日本,接下来才是主旋律。未来中国汽车的海外发展大约将是这样设定的:

·中国会出现3家左右的国际制造商,拥有全球制造基地布局能力,对标燃油车时代的丰田、大众,也致敬手机领域的HOVM;

·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会出现诸如Model 3这样的爆款车型;

·中国汽车在海外崛起的同时,会优先带动国内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在海外率先布局的企业,比如旭升集团、拓普集团、新泉股份、伯特利、三花智控等。

从自主化到国际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汽车强国的必修课,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中国车企走到围城之外,能否从趋势变成大势,这10年就将揭晓。一如比亚迪、吉利们纷纷向自主高端品牌探索,可能寓意正如前文所说,当你望向光的时候,光也照耀着你。

       原文标题 : 比亚迪理想们的新十年长考:如何从趋势变成大势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