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大棒“以邻为壑”,北美汽车跨境生产面临重创
从价值千亿美元的跨境生产网络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辆新车,这场关税风暴来势汹汹,或将重塑北美汽车产业的未来。
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关税行政令,犹如一枚“手雷”引爆北美汽车产业链。根据行政令,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对自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加拿大能源产品税率为10%),尽管新关税在2月4日生效前,美国与加、墨达成协议暂缓30天实施对两国加征关税。但面对悬于头顶的“利刃”,跨境震荡已迅速蔓延——尤其是对于高度一体化的美墨加汽车产业。行业组织、车企及经济学家警告,此举可能引发车价推高、就业冲击、迫使热销车型退市等连锁打击。
跨境生产网络根基不稳
在新关税暂缓实施前,面对这一“经济战争宣言”,加拿大与墨西哥迅速采取对等反制。当地时间2月1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对美国价值1550亿加元的商品加征25%关税作以反制。特鲁多强调,加拿大正考虑非关税反制措施,包括限制关键矿产出口和调整能源采购政策。
加拿大地方政府反应更为激烈。该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戴维•伊比指责特朗普“背叛历史纽带”,宣布停止采购美国酒类商品,并加速自然资源开发以转向亚太市场。艾伯塔省省长丹妮尔•史密斯则称关税“损害两国利益”,承诺通过外交推动取消关税。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同日启动“B计划”对美国输墨产品加税,彰显反击姿态。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警告,美国消费者将承担从汽车到医疗设备的成本,“加税是战略失误”。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以邻为壑的关税战不仅加剧了政策不确定性,更直接冲击了北美汽车产业链数十年来深度融合的跨境生产网络根基。
代表在美外资车企利益的“汽车驱动美国”(Autos Drive America)率先发声,称关税将破坏北美汽车产业一体化生态。其总裁詹妮弗•萨法维安强调:“北美汽车产业高度一体化,加税直接冲击美国就业、投资和消费者购买力。我们敦促各方尽快达成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明确稳定的政策环境。”
“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表示:“北美无缝衔接的汽车贸易年创3000亿美元经济价值。政策需在目标与行业健康间平衡。”密歇根州众议员黛比•丁格尔批评仓促加税“削弱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
行业组织的反对声尚未平息,现实数据已揭示出更严峻的危机——跨境生产网络正濒临崩溃。标普数据显示,美国每售出5辆轻型车,就有1辆来自墨西哥或加拿大。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整车及轻型卡车价值690亿美元,居进口来源国之首。自加拿大进口汽车整车的产品价值也高达370亿美元;而在汽车零部件进口方面,墨西哥贡献780亿美元,加拿大为200亿美元。
北美汽车行业如此之高的跨境贸易额,正得益于《北美自贸协定》及其衍生《美墨加协定》之利的多国组装体系,例如,福特F系列皮卡自加拿大生产的发动机运至墨西哥组装整车后返销美国,美国的电线原材料也会运往墨西哥捆扎为电控线束再回运装配到其他汽车部件中。而这种模式如今正面临致命打击。
通过美国底特律和加拿大温莎之间边境大桥的货运车辆,相当部分为两国间汽车产业跨境贸易服务
加图研究所分析师斯科特•林西科姆警告:“25%关税如手雷摧毁北美市场的多国组装体系。美国本土制造的零部件运往墨西哥组装整车后,最终又返销美国市场。”市场研究公司伯恩斯坦的分析师估计,对这两个国家征收25%的关税将对汽车行业造成高达每天1.1亿美元的不利影响,这对底特律三巨头的伤害尤为严重。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分析师预计,这将使美国购车者的平均汽车价格增加约6%,即0.27万美元。
而据标普预测估计,进口商或转嫁90%成本,导致新车均价再涨3000美元。凯利蓝皮书显示,美国新车均价已突破5万美元,二手车达2.6万美元,消费市场雪上加霜。成本传导不仅威胁产业链,更直接冲击终端市场——多款热销车型因价格敏感度陷入退市危机。
供应链重构代价高昂
热销车型可能遭遇的退市倒计时并非危言耸听,对于通用、福特和美加边境加拿大一侧的众多日本车企总装厂来说,关税暂缓实施30日并不能让其感到松一口气,压力传导陡然已至。标普数据认为,包括雪佛兰Equinox和本田HR-V在内的18款价格弹性系数超1.2的车型面临在美国市场退市。
具体来看,对于通用汽车,这首先意味着其墨西哥战略或将重新定位。通用汽车的墨西哥生产基地首当其冲:拉莫斯阿里斯佩工厂负责生产电动化转型关键车型,包括雪佛兰Blazer EV、Equinox EV、本田Prologue及2025款凯迪拉克Optiq;圣路易斯波托西工厂则支撑着其燃油车主力车型——2023年销量达20.7万辆的雪佛兰Equinox和GMC Terrain的生产供应。而在2024年,通用汽车在墨西哥生产了近90万辆汽车,其中多数运往美国。
目前,通用汽车已开始为这些关税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准备。其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表示,公司准备将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印第安纳和密歇根州工厂,以减轻对其利润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是,迁移成本注定高昂且周期漫长,跨境生产的重梳理势必将对其电动化转型及其现金流施加额外压力。
此外,尽管过去一年通用汽车在成本控制和资金运作方面成效显著,即通过实施一系列成本削减措施,实现了20亿美元的汽车固定成本降低计划,有效提升成本竞争力。但新近的2024年财报则显示,全年净利为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01.27亿美元下降40.7%。以此叠加新的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对其财务稳健度的新考验才刚刚开始。
与此同时,对福特的平价车型战略与利润率考核也是迎头暴击。福特墨西哥埃莫西约工厂生产的Bronco Sport和Maverick主打入门市场,而夸乌蒂特兰工厂的Mustang Mach-E在2024年以5.17万辆创下销量纪录。但福特近年利润率持续承压,2023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8%,其燃油车业务因市场需求萎缩陷入滞销。尽管Mustang Mach-E在中国也有组装线,但介于美国对华关税税率更高,墨西哥产线仍是其核心供应源。而若成本激增,福特可能失去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其在电动化领域的投入(如田纳西州电池工厂)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对冲风险。
对于在美国市场的日系车企,同样意味着将承担供应链重构的高昂代价。例如,丰田加拿大剑桥工厂生产的雷克萨斯RX车型中,62%的车架组件依赖加拿大本土供应商,发动机和变速箱则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州和肯塔基州。据其2023年北美运营报告,该车型单辆生产成本中14%用于跨境物流。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测算显示,关税可能导致终端售价暴涨0.42万美元。本田加拿大阿利斯顿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5万辆思域轿车,其发动机需从俄亥俄州经密歇根州休伦港跨境运输,墨西哥供应的电子控制模块则依赖铁路网络。本田内部则评估预测,基础版思域售价或从2.5万美元跃升至2.9万美元,产能利用率可能从97%骤降至63%。
至于日产,这次待定的风波对其产生了出其不意的作用力。此前,日产正在与本田积极洽谈经营合并事宜。但在其北美市场经营本就承压的前提下,2月5日,多家外媒消息称,日产决定撤回与本田经营合并的基本协议。这一决定的背后考虑之一便是合并协商恰逢美国可能征收关税造成的潜在破坏。美国对墨西哥的25%关税如若最终施行,相较于丰田和本田,日产北美的市场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更加“单薄”。
映射美墨加协定的未来隐忧
关乎跨境生产的供应链断裂仅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制度矛盾——《美墨加协定》(USMCA)的执行困境正在浮出水面。
根据USMCA框架以及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Unifor)2024年报告,每辆跨境车辆需提交超过800页的原产地认证文件,文件处理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1.2%。丰田Tacoma皮卡因北美价值含量仅71%(低于USMCA要求的75%),已持续缴纳2.3%的违约关税;日产Sentra则因使用中国产CVT钢带,面临4.1%的附加关税。
多伦多大学研究显示,美加汽车零部件日均跨境运输量已达2000年的3.37倍,但25%关税可能迫使车企重构供应链。德勤预计,平均调整周期需18-24个月,期间年度利润损失或达15%-20%。这一代价在2018年钢铝关税中已有预演:本田为CR-V更换悬挂部件供应商导致单件成本上升17%,最终车型涨价1200美元;丰田则耗资2.7亿加元本土化仪表板生产线以规避风险。
显而易见,25%关税将是对北美汽车业根基的挑战。宏观层面,USMCA的复杂认证体系与关税政策形成制度性冲突,区域供应链被硬生生撕裂;微观层面,车企为迁移生产线平均需投入数千万美元,消费者则将为成本转嫁而买单。
从底特律的装配车间到墨西哥的零部件工厂,这场关税风暴正在改写北美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布局车企的应急方案、政府间的谈判拉锯、美国消费者的价格焦虑,将共同构成一幅当前北美汽车产业转型的复杂图景。
而历史经验表明,强行促使供应链重构的代价最终将由全产业链共同承担:工人面临岗位流失,消费者承受涨价压力,车企利润遭多重挤压。而真正的风险或许在于,当政策制定者沉迷于“关税大棒”的即时威慑力时,北美汽车业数十年构建的竞争优势正悄然流逝。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加拿大汽车工人工会(Unifor)2024年行业报告、本田公司2019年财报、丰田汽车2023年财报、丰田2023年度北美运营报告、凯利蓝皮书、标普全球移动、通用汽车2024年财报】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美国关税大棒“以邻为壑”,北美汽车跨境生产面临重创
![](http://www.ofweek.com/images/weixin/weixin_nev.gif)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立即试用>> 燧石技术,赋光智慧,超越感知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参编单位征集中立即参编>>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2025年3月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
2025年3月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