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r 1巨头又又又裁员,大陆裁3000人求生,去年刚开掉7000人
采埃孚也有新动作
”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是的,零部件巨头又要裁员了。
大陆集团刚刚宣布,计划在2026年年底前再裁减约3000个工作岗位。
去年2月,大陆就宣布了一项大规模裁员的重组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7000人。
如今又宣布新一轮裁员,也意味着更多的员工丢掉饭碗。
就在同一天,同样是海外供应商巨头的采埃孚,也宣布将剥离自己的“电驱传动技术”部门,甚至出售业务。
看来2025年的欧洲零部件巨头,还在勒紧自己的裤腰带。
01
“必须进一步裁员”
和此前不同,这次大陆计划裁减的3000个工作岗位,不是简单的行政岗位,而是核心的研发岗位。
目前大陆集团的汽车部门有9.2万人,其中只有3.1万人是负责研发的工作,这就意味着,这次裁员的比例,约占据研发人员的10%。
对大陆集团而言,研发不同于行政,供应商需要靠研发技术来占据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裁减技术岗位就已经说明了大陆集团内部所面临的问题。
这次裁员的主战场在德国,裁员计划“不到一半”的比例将在德国进行,规模达到了1450人,其中受到裁员影响最大的地区,是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的工厂,预计分别削减12%和5%的员工,甚至因为裁员,大陆集团的纽伦堡工厂将面临关闭。
此外,大陆集团位于因戈尔施塔特、雷根斯堡和施瓦尔巴赫的工厂也将受到影响,都会裁掉十到几十人不等。
大陆集团旗下的软件子公司 Elektrobit和大陆工程服务公司(Continental Engineering Services)也在裁员范围内,总共将裁员900人,其中 660 名员工位于德国。
不过大陆集团也表示,这次的裁员将在很大程度上不通过解雇员工来实现,而是以一种“自然波动的方式”进行,比如通过提前退休或者内部转岗招聘等方式。
除了裁掉部分研发人员,同步进行的还有降低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大陆汽车业务负责人 Philipp von Hirschheydt再一次重申,计划到2028年之前,将研发支出降至营业额的10%以下。
其实不难发现,企业一旦动了裁员的想法后,就不好往回收了。
去年年初,2024年2月,大陆集团宣布启动裁员计划,合计裁员约7150人,约占大陆集团全球员工的3.6%,约5400个行政管理岗会进行精简优化。
这才刚过了一年,又是一波裁员,按照大陆集团的话来讲,“之前措施不足以实现公司目标,必须进一步裁员。”
而大陆集团总工会主席 Michael Iglhaut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以裁员和削减成本为唯一手段的策略,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还担心大陆集团对汽车研发部门的重大削减将演变成全面的裁员潮。
过去五年的时间,大陆集团的市值已经从2018年的500亿欧元跌至130亿欧元。为了提振资本信心,大陆集团近年来对汽车部门动了不少“大手术”,试图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去年上半年,大陆集团的总销售额约为198亿欧元,同比下滑4.5%;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为9亿欧元,同比减少16.2%;净利润为2.52亿欧元,同比下降57.4%。
其中,汽车子集团实现营收97.7亿欧元,同比下滑3.72%;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为亏损2.46亿欧元,相比上年同期的亏损2400万欧元大幅扩大。同时,公司也向下调整了全年汽车子集团业务销售额和利润率目标。
02
为电动化买单
事实上,当下大多数的欧洲零部件供应巨头都在勒紧裤腰带,裁员、重组、关停等已经是家常便饭。
大陆集团宣布再裁员的同一天,采埃孚也宣布,正考虑将自己集团体系下的“电驱传动技术”部门(Electrified Powertrain Technology),内部也称为E-Division,进行拆分和剥离,拆分计划将于今年完成。
此次剥离并非简单的业务调整,而是直击采埃孚的“命脉,因为这个电驱部门涵盖了采埃孚的整个动力总成业务,其中不仅包括电动驱动系统,还有内燃机以及其核心业务——传统变速箱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光这个部门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15亿欧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而这一计划也将影响超过3.2万名员工,相当于公司五分之一的员工。
这就意味着,E-Division一旦被拆分,采埃孚只剩下了底盘解决方案、电子和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商用车解决方案和被动安全技术等业务领域。
其看家的传统变速箱业务也将不复存在,不过,采埃孚高层也在考虑将E-Division中的内燃机业务和电动驱动业务分开出售。
据德国《商报》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已经有潜在买家,比如韩国的现代集团及其供应商现代摩比斯代表,同时富士康也被视为头号候选人。
然而在半年前,采埃孚对外宣称的还是,只是准备重组部门寻找外部投资伙伴。
断臂求生的背后,是E-Division的亏损问题,财报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E-Division部门营收已下滑4.3%,且订单虽超300亿欧元,却因低价竞争策略导致潜在亏损达“数十亿欧元”。
另一方面,采埃孚的传统变速箱业务虽然表现比电驱业务好的多,但电动化转型大大降低了对变速箱的需求,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采埃孚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
为了应对财务压力,采埃孚在去年7月份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节省60亿欧元的成本,并可能在德国裁减11,000至14,000个工作岗位,占公司在德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采埃孚拆分整个部门,只是海外传统汽车供应链转型的缩影,近年来,大陆集团、博世等欧洲供应巨头均通过分拆、裁员等方式瘦身。
大陆集团此前就剥离过纬湃科技,还计划分拆汽车电子业务。博世自去年开始,也接连宣布多次裁员,规模达到上万人,并将产能收缩,将7%的目标利润率推迟至少一年。
然而欧洲汽车供应产业形势的动荡,并不限于此,“血条长”的巨头还能撑一撑,血薄的中小规模汽车供应链企业,只能走向破产灭亡。
以德国为例,根据咨询公司Falkensteg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有20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保护,数量同比激增超过60%。
其实在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步履维艰的不只是零部件供应商,对于传统的车企而言,转型本身亦如创业一样,也是九死一生。
当关停工厂、大规模裁员、降薪、发出盈利预警已是欧洲汽车产业链的现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原文标题 : Tier 1巨头又又又裁员,大陆裁3000人求生,去年刚开掉7000人

最新活动更多
-
2月25日火热报名中>> Ansys Motion薄膜卷曲卷对卷工艺仿真解决方案
-
限时免费立即试用>> 燧石技术,赋光智慧,超越感知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3月6日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技术赋能,创新引领 - NX 助力电池储能企业高效创新
-
3月19-20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3月19-20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