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法系车在哪找回春天?

2025-04-11 11:24
BusinessCars
关注

Anatomy of a Comeback?

2024年巴黎车展,在镁光灯交错的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法国总统马克龙驻足蔚来汽车展台长达二十分钟。指尖划过ET7轿车流畅的穹顶弧线时,他向随行官员感慨:“中国同行仅用五年就完成了欧洲二十年的技术跨越。”

这番话拉开了马克龙在2024巴黎国际车展演讲的序幕。

面对台下雷诺、Stellantis等本土车企高管,马克龙以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占率三年激增八倍的数据为引,直言“当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超过我们三大车企总和时,法国需要一场工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不是败退,而是向未来战略性转移。”

但马克龙似乎忘了,无论是八十五年前,还是今天,法国人的命运从来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巨轮将要沉入海底

2021年,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与意大利-美国菲亚特克莱斯勒(FCA)正式合并前夕,一份财报放在了时任PSA集团董事长唐唯实面前。

2016-2020年,由于欧洲车市受排放法规收紧、经济疲软及柴油车需求崩盘三重打击,PSA集团在欧洲销量从250万辆降至180万辆,市占率从13.4%跌至10.8%。为维持份额,PSA被迫在欧洲市场降价促销,导致利润率从2018年的8.4%下滑至2020年的3.5%。

另一方面,PSA全球化战略也开始节节败退。

在中国市场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70万辆暴跌至2020年的5万辆,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20%,最终以出售工厂、裁撤品牌收场;自1991年退出美国市场后,始终未能重返,PSA也由此丧失了全球最大利润池(北美卡车和SUV利润率超10%)。

面对大众、丰田等巨头及特斯拉的颠覆性冲击,唐唯实坦言:“独立车企在年销量600万辆以下将难以存活。”

所以Stellantis集团这个从2019年10月31日开始的故事,仅耗时一年零两个月就瓜熟蒂落。

而PSA看上了FCA的原因也终究是人们常说的:越缺什么,就越渴望得到什么。

利润不好,那么FCA凭借Jeep、Ram皮卡在北美年销220万辆,利润率高达9.2%,可以为PSA提供现金流输血。另一方面PSA还可借助FCA经销商网络重启北美市场,避免自建渠道的巨额成本。

当然,PSA的模块化平台(CMP)与FCA的燃油车架构结合,短期内降低电动化研发成本。合并后全球采购规模扩大,预计每年节省50亿欧元。

虽凭借着合纵连横跻身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但Stellantis集团也并非高枕无忧。

2025年年初,Stellantis集团发布了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年净利润同比骤降70%,从2023年的186亿欧元锐减至55亿欧元,净营收同比下滑17%至1569亿欧元。这一业绩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更标志着这家曾以“全球最赚钱车企”自居的欧洲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策略失误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合并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Stellantis集团本来宣布唐唯实将于2026年任期届满时退休,但两个月后其突然辞职令外界哗然。

Stellantis集团的危机并非个案,法国另一大车企雷诺同样面临欧洲市场饱和与转型阵痛。

2025年3月28日,雷诺集团发布的纪录片《重返巅峰》,以四年跟踪拍摄的视角,完整呈现了这家百年欧洲车企从濒临破产到逆势崛起的历程。

四年前的雷诺集团深陷成立120年来的最大危机,全年净亏损80亿欧元,营收同比下滑21.3%。戈恩事件引发的联盟裂痕、疫情冲击下的供应链断裂,以及盲目追求销量扩张导致的利润缩水,共同将雷诺推向悬崖边缘。

生死存亡之际,雷诺集团开启了一场依托“Renaulution”战略的全方位变革。

如果变革成功,人们在看到《重返巅峰》这部纪录片时无疑会感慨道这是一个绝境逢生的伟大故事。

如果没有呢?

2024年,雷诺集团用一组财报数据证明了自己正在“重返巅峰”。

其全球销量达226万辆,收入达到562亿欧元,同比增长7.4%;营业利润绝对值达43亿欧元,净收入达28亿欧元,同比增长21%,自由现金流达29亿欧元。截至2024年底,汽车业务净现金财务状况创纪录,达到71亿欧元,较上一财年几乎翻倍。

但谁又可以高枕无忧?

“要不要一起活”

2024年,在一场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最终投票中,马克龙及法国政府公开表态支持欧盟这一措施,称其“对维护欧洲工业公平竞争和实现气候转型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已占据欧盟电动车市场19%份额,且本土化生产比例预计2025年突破40%。

马克龙在巴黎爱丽舍宫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电动汽车通过巨额国家补贴在全球市场倾销,直接威胁欧洲车企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防止欧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失去战略自主权。”他认为,加征关税将为法国车企争取技术升级的时间窗口。

因为马克龙知道,当中国汽车品牌每7秒下线一辆电动车时,法国的的工人还在调试内燃机产线。

其实Stellantis集团早就意识到了中国汽车业通过技术自主创新、全产业链优势及全球化合作模式,已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为全球汽车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虽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已经微乎其微,但Stellantis集团开始曲线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新机会。

很快,它与中国造车新势力黑马零跑汽车在杭州联合官宣“双向奔赴”战略合作——这家欧洲巨头以15亿欧元收购零跑20%股权,双方将共同开发下一代智能电动车平台,并计划于2026年前在欧洲推出三款联名车型。

这场“老牌豪门”与“科技极客”的联姻,被业内戏称为“大象与猎豹的共舞”。

Stellantis集团可以借零跑破解中国困局‌,而零跑的“科技工具箱”正中其下怀,LEAP 3.0电子电气架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以及全域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将助其快速补齐智能电车短板。

零跑除了能得到一笔巨额投资外,也能搭Stellantis“顺风车”,在欧洲的30国分销网络、5座工厂,零跑C10、C16车型将贴上“Made in EU”标签,绕开贸易壁垒直击大众ID.4腹地。

虽然这场联姻能走多远还不得而知,但从Stellantis董事长约翰·埃尔坎与零跑创始人朱江明在发布会上以“碰拳”替代握手礼能看到,汽车工业的旧秩序,正在被中国力量重构。

雷诺同样把视线转向了中国。

‌2025年3月28日,雷诺集团在上海黄浦江畔正式落成其全新的中国总部,并宣布与ACDC展开深度协同,共同探索智能电动化领域的全新合作。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走了还要回来?答案很简单,需要中国。

从雷诺集团财报数据可以看出,雷诺在欧洲零售市场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额的63%,雷诺品牌在法国的乘用车、电动车和轻型商用车市场均排名第一,区域集中度极高的市场布局让它过度依赖欧洲市场。

但与丰田、大众等全球化程度更高的竞争对手相比,雷诺在北美、亚太等关键市场的存在感微弱。特别是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电动车市场,雷诺与中国本土电动车企业的差距不断扩大。

此外,雷诺集团面临的另一战略风险在于研发投入不足。当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兴电动车企业和大众、宝马等传统对手都在大幅增加电动化和智能化研发投入时,雷诺的技术创新步伐明显滞后。

为应对竞争,雷诺加速整合全球资源。

一方面,其通过深化与日产、三菱的联盟关系分摊研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资企业(如与东风的易捷特、与吉利的合作)试图重振在华业务,并借助中国供应链优势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例如与远景动力合作布局电池领域。

无论是Stellantis集团还是雷诺的困境均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普遍挑战:既要应对技术颠覆者的冲击,又需在高度分化的全球市场中找到差异化路径。能否在成本控制与技术突破间取得平衡,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生存情况。

时针还是转回巴黎车展期间,在零跑汽车展台,里昂汽车工会代表正用谷歌翻译研读中文版《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白皮书》。这场横跨欧亚的产业变局,正如马克龙在演讲结语所言:"要么我们创造未来,要么未来由他人书写。内燃机时代的荣光,必须在电动化征程中焕发新生。"

法国还有机会吗?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法系车在哪找回春天?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