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骗补”引发的深思!
由于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人们的欢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已进入了“快车道”,这也给汽车行业注入了新希望。然而,补贴政策在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负面现象,比如“骗补”。
相信大家对“骗补”二字并不陌生。之前曾有过“家电骗补”的例子,如今再来个新能源汽车骗补,不得不引起了人们对行业的深思:国内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背后到底潜藏着多少“忧患”?
直击“骗补”现象根源出于哪?
1、长度补贴的奇闻
2013~2015年,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的补贴是按照车身长度来分级的,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6~8米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而地方基本会对国家补贴作1:1的配比,这样6~8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可达到60万元。但事实上,6~8米纯电动客车的制造成本一般在45~50万元,甚至还可以更低。补贴比成本还多,结果就是车企一拥而上,让新能源客车成了拆电池骗补贴的重灾区。
2、补贴到生产端的问题
新能源补贴是直接给到企业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地方保护问题,而企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于是企业会先把补贴算成利润,然后给新能源汽车加价。一款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没有补贴前是4-5万元;国家给了补贴,价格暴涨到10多万。在扣除两级补贴后,消费者的购车价格实际上比以前便宜不了多少。因此,国家和地方的补贴变成了厂商的纯利润,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实惠。
更糟的是,在所谓没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各地要给地方补贴,都尽量让自己地方的车进入本地市场,消费者被区域隔离,于是出现了消费者为了补贴千里提车的奇闻。
也正是因为在生产端补贴,生产企业才可以通过租赁公司搞假卖车,拆电池的把戏,形成大面积骗补。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4月1日立即下载>> 【村田汽车】汽车E/E架构革新中,新智能座舱挑战的解决方案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