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自动驾驶,中美必有一战!

2022-02-17 13:49
C次元
关注

02

中美,必有一战?

谈起自动驾驶之争,说得最多的便是以特斯拉为主的“纯视觉解决方案”,以及除特斯拉之外,其他公司都在积极拥抱“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但如果跳出这种利用“感知方式”的限制,从整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数据、算法、算力三个层次的比拼,则意味着自动驾驶的战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复杂;而且,其波及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Robotaxi的赛道。

首先,数据层面,自动驾驶的数据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一种指用于自动驾驶模型训练的数据,另外一种则是依靠车端传感器采集到的即时性数据。当然,两者并非完全解耦,只不过中间还隔着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加工等多个步骤。

大家可能会比较关心,关于上文榜单中,为什么“牛气”的特斯拉会缺席,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数据。

换言之,特斯拉卖的车足够多,其收集到的数据已经达到了某个量级,所以通过费力“考试”去获取数据、名声的心思不大。再加上其自身的自动驾驶能力未知,能否在自动驾驶的红海中脱颖而出,还真的是有待推敲。

事实上,除了数据本身具备的经济价值之外,数据安全也一直是自动驾驶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去年的时候,特斯拉的车辆曾经有一段时间被禁止进入到部队大院、政府机构等特殊区域,随之“间谍车”的论调也变得此起彼伏,直到特斯拉在中国建设了数据中心,用于中国大陆市场销售车辆产生数据的存储、使用,相关事件才逐渐平息下来。

其次,算法层面,自动驾驶的算法通常会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多种,如感知算法、定位算法、控制算法,以及预测、决策和规划算法……

其中,感知算法和定位算法,凭借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外设”的加持,基本上各企业能够做出个不相上下。但与Behavior相关的算法,就没有那么容易,而且这个环节也是各大企业技术能力体现出区分度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随着场景变得更多、更复杂,类似“若a则b”的规则成本会逐渐增加,算法的泛化适用能力在下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bug也就出现的愈加频繁。

尽管Robotaxi公司在宣传自己的自动驾驶能力时,常常会提到自己实现了xxx级别的自动驾驶,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在算法层面。

但另一方面,与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相比,这种算法层面的优势,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只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巨头们似乎更愿意出钱占股,坐在“幕后”伺机而动,既避免了前期市场不稳定的种种风险,也不至于错过风口踏空,白白丢失市场份额。

最后,算力层面,以自动驾驶芯片为核心的硬件配套,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半导体行业的黑洞,已经是让不少国内资本畏之如虎;再加上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和竞争,目前的环境说一声“悲壮”也并无不可。

晶圆制造、EDA工业软件方面的问题暂且不谈,就自动驾驶芯片领域而言,英伟达早已是根深蒂固的存在,除了特斯拉自研成功了FSD芯片之外,国内的蔚来、小鹏、集度等整车企业,优先配置的也是英伟达的自动驾驶芯片。

要知道,马太效应的加持下,雪球在越滚越大;尽管国内的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如地平线、芯驰、黑芝麻等,也都渐渐起了“声势”,但半导体行业终归是长周期行业,再加上车规安全方面的考虑,车企们不敢用,没有市场验证的后来者,任重而道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