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出海:别让“光环”蒙蔽双眼
难以绕过的特斯拉
3月16日~3月17日,特斯拉上海工厂因疫情原因停产2日。这进一步增加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下滑的可能性。
而特斯拉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所带来的压力远不止于此。
虽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出海方面的声势浩大,但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仍属于“稀有物种”,存在感极低。
2021年,欧洲市场共计交付新能源汽车230万辆。而在欧洲销售新能源汽车最多的中国品牌MG名爵全年仅售出数千辆。
作为最早开展出口业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爱驰汽车已是欧盟能见度第二高的中国汽车品牌。但该公司2021年的欧洲总销量仅1600余辆。其余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就更没有存在感了。
但在全球所有的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的存在感都不是一般的高。随着欧洲本土化生产的提升,特斯拉一方面削减了从中国出口欧洲的汽车,另一方面还将增加中国品牌登陆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难度。
已在中美市场站稳脚跟的特斯拉又在欧洲开启规模化量产,也意味着其将加速抢占这一市场的市场份额。虽然欧洲的人工成本比中国高出不少,但本土化生产将大幅提高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交付效率,并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如若特斯拉欧洲工厂的年产销达到30万辆,也就意味着特斯拉在该市场获得了接近80%的增幅,并同比多挤占了超过10万辆的市场空间。
2021年,欧洲18个国家销售的电动汽车数量约为230万辆,自2016年以来的五年内增长了约13倍,占新车市场的比重已超过10%。其中,纯电动汽车2021年的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64%至119万辆。
然而,当时间走进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大幅放缓。1~2月,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较2021年11月~12月出现明显下滑。
特斯拉大幅放量叠加整体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将变得更加“内卷”。作为新进入者,中国新能源汽车想要在这一市场站稳脚跟的所面临的困难也将增加。
即便欧洲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该市场的压力仍然不小。
快速成长的老对手
2021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挤不进前十的大众汽车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居第一。即便将边界扩大到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二十,也仅能看到特斯拉、现代、起亚、福特四家海外品牌。
除特斯拉之外,其他海外品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都不算主流。几乎没有中国车企在推出新能源车型时将大众、现代、福特当做竞争对手,甚至鲜有人会选择与宝马、奔驰的电动车型进行对标。他们眼中只盯着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最多会加入比亚迪。
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小尺寸中控、低智能交互水平电动车竟然能在欧洲市场成为“香饽饽”。而拥有车联网、自动驾驶、甚至基础配置更丰富的中国品牌却在这一市场并未获得足够的认可度。
欧洲人对于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有更高的信任度,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也并没有那么高。同时,更低的人口密度和不够快速的网络情况,让智能交互对于当下欧洲消费者来说并非必选项。
当下比较难,未来就容易了吗?并非如此。
欧洲本土车企一方面制定了激进的新能源汽车规划,另一方面也在加速“补课”智能化。
大众汽车计划在2030年实现纯电动车型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70%,并在北美和中国市场将超过50%。宝马集团将在2022年将纯电动车型阵容扩大至15款,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150万辆的年销量。梅赛德斯-奔驰预计,将提升支出用于纯电车型平台架构MMA和AMG.EA。
由菲亚特-克莱斯勒和标致雪铁龙合并而成的Stellantis集团则更加激进。该集团的计划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汽车年销500万辆,其中在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乘用车均为纯电动汽车。2021年,Stellantis旗下低排放车型的销量为38万辆,同比涨幅为160%。
2021年,大众品牌发布ACCELERATE战略,加速转型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将于2025年推出统一软件平台2.0版本,覆盖旗下所有品牌。
2022年3月,宝马和高通、安致尔宣布将共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技术。同月,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将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软件及硬件开发和大数据等领域。
在2022年3月中旬的2022年宝马财报年会上发布的宝马新一代i7配置信息显示,该车后排将搭载32英寸的悬浮式巨幕。这一创新配置,即便是造车新势力也都还未搭载上车。
结语
相较于燃油车时代,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确实给中国汽车带来了走向世界汽车舞台中央的更大机会。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体验、用户服务、成本控制等方面已展现了自身优势,以宁德时代、华为为代表的产业链能力也位居世界第一梯队。同时,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全球各地排名前列。
这一系列内外部因素,都给了中国汽车产业借势换道超车的巨大窗口期。
然而,汽车产业和手机产业并不相同,中国手机产业的成功无法直接复制到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历史长度数倍于手机,技术难度百倍于手机,和人们生命安全的关系更是远高于手机。因此,消费者对于汽车品牌的信赖感和忠诚度也比手机高太多。
尤其是面对已用百年历史积累起全球口碑的欧洲本土车企,中国品牌想要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跻身主流依然不易。
如今,疫情和俄乌战争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零部件供应不足,也拖慢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闯入海外的步伐,给了欧洲本土车企追赶的时间窗口。
挑战越大,成功后的收获也越大。相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站稳欧洲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来源于亿欧网,原创文章,作者:张宇喆丨EO。
原文标题 : 新能源汽车出海:别让“光环”蒙蔽双眼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