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DM-i,比亚迪手中握着的那把“刀”,成为冲击“150万辆”的关键

2022-04-26 14:22
汽车公社
关注

迟到的“一炮而红”

平心而论,放眼当下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当比亚迪祭出DM-i这把尖刀,收获愈发丰厚的红利过后,必然是令其余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所眼馋的,也顺势扬起了插混板块的热度以及更为迅猛的发展。

尤其进入2022年后,风向更为明显,伴随长城DHT、吉利雷神、奇瑞鲲鹏、长安iDD的接连落地,大有一幅开启群雄争霸的景象。而在此过程中,比亚迪无疑仍然占据着最大的终端份额与主动权。

究其原因,技术层面历经多年的沉淀,不断试错、修正,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终于迎来收获,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实际上,熟知这家车企的读者必然知晓,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始研发“插电混动系统”。时间来到2008年12月15日,首款搭载第一代DM混动系统的比亚迪F3 DM正式上市。

彼时,这套系统的设计理念,主要以节能为技术导向,通过双电机与单速减速器的结构搭配1.0L自吸三缸发动机,实现了纯电、增程、混动(包括直驱)、三种驱动方式,为典型的“P1+P3”架构。

参数上,第一代DM混动系统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50kW,发电机峰值功率为25kW,驱动电机峰值功率为50kW。整套系统相互匹配,理论上可以实现纯电每百公里电耗16kWh,综合工况油耗2.7L的表现。

但劣势也非常明显,受限于部分零部件的冗余度,使用过程中传动平稳性较差,动力上限较低,包括整体制造成本过高导致车价相比传统燃油车高出许多,都被暴露出来。

因此,销量端并未收获太好的反响。好在,比亚迪还是凭借第一代DM混动系统,将其主攻新能源的品牌标签,所展现出来。

很快,随着时间推移,2013年比亚迪正式发布了第二代DM混动系统。相比第一代的低能耗,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彻底走向了性能趋向,架构顺势从“P1+P3”直接转换为了“P3+P4”。

比亚迪被更多人所熟知的“三擎四驱”的动力总成,正式到来。参数上,首款搭载的车型为2014款比亚迪秦DM,该车的动力系统由最大功率113kW的1.5Ti缸内直喷发动机、6速干式双离合变速器以及峰值功率110kW 的P3电机构成,三者配合百公里加速提升至5.9秒。

一年之后,依托于唐DM,比亚迪将动力部分升级为最大功率151kW的2.0T发动机,并改为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百公里加速时间进而提升至4.9秒。

但从部分用户的使用体验来看,馈电油耗表现较差,P3电机在部分工况下效率较低,成为了其最大的短板。

为此,比亚迪借助2018款唐,顺势推出了第三代DM混动系统,继续维持了性能趋向。相比第二代DM混动系统,最大的改变就是在发动机前段的P0位置,加入BSG电机,进而改善车辆的馈电能耗表现,以及保证车辆更平稳的启停。

另外,第三代DM混动系统也配备了P4电机,最大功率升级至180kW,百公里加速时间从4.9秒提升至4.3秒。而在“三擎四驱”之外,比亚迪还丰富了第三代DM混动系统的动力搭配,推出了P0+P4结构的“双擎四驱”与P0+P3结构的“双擎前驱”组合。

奈何,上述一系列努力,虽然较为准确击中了部分有着相应需求潜客的内心,但对于更多青睐低能耗、长续航的普通消费者,并没有十分强烈的感知,所以品牌层面始终无法迎来足够可观的量变。

面对这样的困局,尤其是发力插混板块已经超过十年,站在比亚迪的角度,是时候做出一定的妥协、整理思路,梳理过往的得与失、做出改变了。

北京时间2020年6月,第四代DM混动系统双平台战略正式发布,即决定同时走向了DM-p与DM-i两条不同的“科技树”。

根据官方介绍,“p”表示powerful,继承了第二代和第三代DM混动系统追求动力和性能的结构设计理念;“i”则表示intelligent,继承了第一代DM混动系统追求能耗和续航的结构设计理念。

进一步拆分来看,其中DM-p的焕新主要集中在换装全新7速双离合变速器,相比之前的6速双离合变速器,速比差得以缩小,提升平顺性。并且动力总成所需的1.5T、2.0T发动机,都经过重新优化设计,搭配大容量电池,纯电续航可以做到200公里以上。

相比之下,DM-i则是第四代混动系统中全新出现且更为重要的分支。如前文所说,比亚迪终于放弃了仅追求性能的执念,多年后重新回归到关注馈电油耗、燃油经济性的发展路径上来。

相比第一代DM混动系统,简单来说DM-i就是通过增加电机功率与采用大容量电池,使得发动机成为动力的辅助部件,最终使得车辆本身达到“多用电,少用油”的效果。

并且DM-i的优势还在于结构非常简单,驱动方式主要为:纯电模式、串联模式、并联模式以及动能回收模式。而在诸多关键零部件上,例如骁云发动机、EHS系统与插混专用刀片电池,均为其完全自主开发。

借势,比亚迪也终于迎来了这场迟到的“一炮而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