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i,比亚迪手中握着的那把“刀”,成为冲击“150万辆”的关键
抛开技术,望向本质
此刻,面对DM-i引发的热浪,总在思考:究竟怎样一套的插混系统,才是当下最为符合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的存在?
是驱动电机足够出色且高效?是采用多档变速器使得车辆在每个工况的能耗表现与动力输出都能达到最平衡的状态?还是因为采用了大容量的动力电池,纯电状态下续航十分充沛?
关于答案:如果是站主机厂的角度,那么技术层面具有属于自家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必然益处繁多。
但如果站在一名最为普通的用户角度,那么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感知,或者说在意程度,远没有想象中高。
反而,在与身边几位购买插混车型的友人交流后发现,抛开技术本身不谈,车辆馈电情况下的真实油耗;对应的舒适性配置、智能化配置足够丰富;最为关键的一点,横向对比同级别传统燃油车,价格不会高出太多具有十足的诚意,才是他们所最为关心的东西
而这恰恰对每一家想要抢夺“蛋糕”的车企,所具有的供应链管控能力、成本优化能力以及生产制造能力,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殊不知,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培育,比亚迪在以上几个维度,可以说已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
“DM-i整套系统的定价压得这么低,实际上不仅仅让我们,还让其它许多想要发力插混的品牌都很难受,尤其是合资公司。一味不管不顾地跟进,肯定是要赔本赚吆喝的,但如果继续按照自己的既定策略来,又会眼睁睁看着终端份额不断流失。”
不可否认,上述一段来自某车企工程师的回答,已然能够反映出目前大多参与者的困境。而比亚迪无疑通过推出DM-i,位于整个插混市场中,立下一道很难逾越的“硬门槛”。
潜台词好像在说:“即便你能在某项技术参数上做到比我更为优异,可一旦到了最终的落地层面,成本上的劣势就迅速显现出来。”也正是凭借手中握有的这把“尖刀”,比亚迪渐渐掌握了推新层面的定价权与主动权。
只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成功实现多维度的平衡,的确是DM-i最锋利的刃。
可望向滞钝的一边,怎样将DM-i更快的实现外供,让除比亚迪外的其它品牌所共享,扩大规模效应,俨然就是摆在其眼下急需解决的任务。
至于意义,非常简单:当插混市场还未像今天这般热度颇高之时,本田、丰田所代表的日系轻混阵营,才是终端绝对的王者。技术壁垒的存在,令凯美瑞、雅阁凭借相比传统燃油车更低的综合能耗,不断收割潜在用户。
可隐患却是,“两田”自起步开始,就未曾考虑将相应的混动专利所对外开放。最终间接导致二者本身赚得盆满钵满,产品本身所对应的市占率却未得到更为显著的跃升。换言之,并没有利用技术本身的独特性,位于中国赢得更大的份额与话语权。
恰恰也正因如此,给了类似比亚迪绕开阻拦,借助插电混动的赛道,进行弯道超车的机会。DM-i的突然涌现与收获认可,亦是最好的佐证。
同时,有了前车之鉴的存在,也令其深知,身处瞬息万变的当下,谁都有可能被彻底取代,暂时的领先,算不了什么。相比一枝独秀,百花齐放可能才是最好的结局。
可以预见的是,这家以“新能源领导者”自居的车企,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难关需要去攻克。
原文标题 : DM-i,就是那把刀 | “混”战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8日立即预约>> 筑梦启光 砺行致远 | 新天激光数字化产研基地奠基仪式
-
即日-11.13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多物理场仿真助跑新能源汽车
-
11月14日抢先报名>> OFweek 2024固态电池技术线上研讨会
-
11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