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记忆之刘人伟:我给苏联专家基列夫当翻译
▍基列夫的头等大事
我当时年轻,只有21岁,跟着他的节拍走。虽然不懂专业,但事关安全大局不能有丝毫失误,只能边学边用边问。从1954年上半年到下半年,度过两个冬季施工难关后,1955年已具备调试基础,但调试需要电源,而一汽热电厂还没建成。
电源从何而来?这就要在厂区建立一些临时配电间,从国家电网接收电力。这也成为基列夫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当时一汽动力处处长是李代胜,他组织一批技术员与基列夫共同担负这个任务。
这期间,基列夫几乎走遍了生产厂房的配电间(正在建设中),采取临时措施,提出一个个方案。每处送电他都要到场,或经他检查认可后方可启动。这时苏联及国内部分设备纷纷运抵一汽现场,用电量随之增大。基列夫尤其强调安全第一,在他的监督下,从未发生过一起事故。
对电技术知识,我知之甚少,尤其一些专门名词,学校没教过,只能边学边用。有些电气设备只知其名,不知其性能,只能借电气教科书来看。在工作间隙,我经常请教基列夫专家,他会耐心对我解释。他认为,翻译错了,要出大事故。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明白就不能乱译。
工作压力很大。不仅是体力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责任心在第一位。随着厂区电网开始建设,基列夫的工作更繁重了,电网建在地下管沟里,由热电站供电到生产车间,因此,铺设地下输电电缆十分重要,电缆之间的接头质量也十分重要。
基列夫是电工出身,他在学习班给安装工人讲解安装技术,到现场手把手地教他们安装。在一些关键地段,他一定要到现场安装。我经常跟着他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来回几千米,他蹲在帐篷下(防止灰尘和沙土),跟工人们一起劳动,做耐电压试验,确保质量万无一失。一汽建成后,几十年里从未发生过一件电缆接头事故。
随着一汽建设进度,锻工车间生产需要煤气加热锻造零部件,一汽的煤气发生站(从苏联进口10台煤气发生炉)建设末期急需点火调试。这些发生炉的体量国内还没有,必须请苏联生产厂家的煤气专家到现场指导,总指挥就是基列夫。
1954-1955年正是煤气发生站建设施工高峰期。我随基列夫奔走在工地上,在高高的发生塔上爬上爬下,检查每个关键部位。我们相差21岁,但我有些跟不上他。煤气发生站是容易发生火灾及爆炸的危险地区,安装施工调试不能疏忽大意。
调试初期,基列夫盯得很紧。我对煤气专业也知之甚少,如翻译出错引起指挥不当,就可能酿成大祸。我只能边学边干,不懂就问旁边的中方技术员。工作之余,向他们借来相关书籍阅读,牢记基本概念及名词。
煤气发生站调试到关键时刻,值班长、值班人员和司炉工们每天24小时实行三班倒。我们无法离开现场,只能在值班室旁边的办公室里稍作休息。基列夫没时间回招待所,只能让招待所给他送餐,我到车间食堂用餐。只要他在现场,我就寸步不离。
记得有一次,即将调试送出煤气时,我们三天三夜都没离开现场。当时一汽动力处处长是江泽民(后来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他刚从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回国,但没去过苏联煤气发生站。江泽民到现场了解调试情况,慰问苏联专家,向基列夫讨教相关专业知识。江泽民俄语很好,他俩交流不需我当翻译,基列夫则向他讲述煤气发生站的生产流程。
通过一段时间现场翻译,我熟悉了很多技术知识,后期翻译中也更容易掌握。但有时在关键时刻,如现场需启动某关键阀门时,来不及经我翻译,或者担心翻译有误,基列夫往往会直接走上去动手,免得理解有误发生误操作。这一幕幕情景至今难忘。
当煤气发生站试送煤气到锻工车间的加热炉时,基列夫拉着我跑了2000多米路,到达锻工车间观察煤气火焰是否合乎要求。一起在现场观察调试的,除车间主任陈子良外,还有技术科长何光远,以及苏联派来的锻造专家等。
为深入了解技术情况,基列夫还到技术科跟何光远交流。要达成三年建厂并投入试生产,锻工车间生产出锻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早日生产煤气送去生产锻件是基列夫的愿望。起初,由于锻工车间加热炉接受的煤气燃值(温度)不稳定,我们多次奔波在煤气发生站与锻工车间之间,直至稳定。
▍这套庞大的动力系统如何运转
同时,一汽也在建氧气站,用来供给煤气发生站,以生产出合格的高热量的煤气。氧气站和煤气站之间相距1000米左右,氧气站有位懂业务、会讲俄语的技术员许月明(后来成为我的妻子),她曾在斯大林汽车厂的氧气站实习一年,跟江泽民是同一批留苏实习生。这批技术员中,有8人实习动力系统,江泽民担任组长。
氧气站是易燃易爆生产单位,保证安全放在首位。设备调试过程中,关键时刻基列夫都要亲自把关。氧气站调试也是24小时不间断,我们不能正常下班,许月明白天不能离开现场,晚上还要陪我们到深夜,有时甚至到11-12点钟。
调试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其中还有其他动力设备,需要苏联专家到现场指导。例如压缩空气站,生产车间(铸造、机械加工、传送系统)必须生产压缩空气,否则车间生产系统就无法转起来。
一汽共有东西两区两个压缩气站,分别装有匹配大功率发动机的空气压缩机。这是苏联特地为中方制造的,调试这种设备时,国内技术员没有经验,基列夫特别关注,每台设备调试必须他到场检查合格后才允许启动。
有一次,中方擅作主张启动了压缩空气机。基列夫得知后,赶到现场大发雷霆。所幸,启动调速没有出现问题,他立刻到一汽动力处找李代胜,让他对热力车间主任下达死命令:没有专家在场检测认可,不可擅自启动。因为除这十台设备外,苏联也没有第11台设备可以补救。
一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早日建成热电站供汽(蒸汽)发电。在1955年安装调试前,基列夫为热电站投产倾注了全部心血。一汽自备热电站的发电设备,在当时的国内非常先进(发电量不是最高),需要大量操作员。东北地区大都是日伪老发电厂,设备落后,质量不高,从哪里找上百位操作员来掌控一汽这个大型企业的“心脏“呢?
李代胜是从地方调来的党政干部(地区级),此前没接触过技术业务,江泽民正在斯大林汽车厂动力系统实习,1956年才能回国。而这时,一汽即将投产,动力系统要在投产前全部就位。李代胜接到坚巨任务后,第一步就向基列夫请教:这套庞大的动力系统如何运转?
基列夫知道李代胜是“白帽子”,从动力系统施工、安装和调试方面给予帮助,尤其在热电站的建设和管理上花费大量心力。他多次向李代胜传授动力系统的机构、人员、任务的管理经验,帮助热电站挑选和培训员工。
首先,基列夫让我陪他到阜新、辽阳、长春等几个较大规模的老发电厂考察,为技术员和工人实习做准备。派出实习员工前,先看他们的学历和经历,对重点岗位面试摸底。那段时间,我晚上回宿舍要翻译他们的资料,白天还要组织面试。接着,由基列夫与李代胜确定某人的某个岗位和职务,再将这些人派送到各发电厂培训。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实习期间(约半年左右),基列夫还要去他们所在发电厂检查和座谈,了解实习收获。正是严冬季节,当地没有高级宾馆,我们只能选择地方政府的招待所住下。解放初期,一汽保卫处一般会派一名干部陪同苏联专家出差。
当实习生实习结束回到长春,苏联专家还要对他们面试考核(参加者包括热电站领导),确认合格后,由领导确定岗位。热电站的值班长、车间班长等重要岗位,都经过认真考核后才确定。
基列夫反复强调,热电站是汽车厂的“心脏”,一旦出现问题,全厂生产线都会立即停下,损失非常大。热电站调试时,虽然现场也有生产发电设备厂派出的苏联专家,但基列夫作为生产单位代表,要督促他们调试,不能有任何差错。基列夫是位严格的人,性格倔强,有高度责任感,不论是对苏联方还是中方管理者,工作上都不讲情面。
▲在压缩空气站工地前合影,图左五为基列夫,图左六为江泽民,图左三为刘人伟
▲两次推迟回国后,1956年6月基列夫回国,一汽领导和动力系统干部送别,图前排从左到右分别为:胡成、李代胜、基列夫和罗红
▲受江泽民同志委托,向基列夫墓碑(柜式)献花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直播中立即观看>> 【线上&线下同步会议】领英 跃迁向新 年度管理者峰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