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众,不服“软”不行

2022-05-31 11:34
汽车公社
关注

人才,还是人才!

来自软件世界的工程师们,往往在汽车制造的世界里遭遇瓶颈,作为大众软件核心的CARIAD也不例外。摆在他们面前最为现实的一个难题是,懂软件,但你同时也必须懂汽车;如果你两个领域都很懂了,还得看公司领导层的决策意志,即是否能把整车电子架构的优先级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

ID系列最初的掣肘是什么?

是OTA,和软件修复能力。

《经理人杂志》此前撰文说,大众每天报告的软件漏洞旧多达300个,但别说是大众的ID系列了,就连早期叫嚣着对标特斯拉的保时捷纯电动Taycan,也因OTA软件升级备受诟病。搞不定OTA,是因为缺乏人才,而按照大众的小目标,2025年软件自研比例达到约60%,这意味着,唯有啃下人才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才能拿到通向未来的船票。

这其实又印证了那个朴素却又颠补不破的道理,人才或是资本,总会自然流向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去。那些年轻的欧洲软件技术流们,对于大众这样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等级制度森严,对流程的痴迷,繁文缛节,缺乏更广阔的职业上升通道,都让软件工程师们的天平朝着科技雇主倾斜。

大众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一直以来,其流程与规则的制定都建立在7年的汽车生命周期上,生产线和品牌负责人几乎完全控制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产品,而强势的工会几乎参与了每一个重要的决定。这种结构管理着大众全球100多家制造工厂,但这样的模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大量数据处理,以及不断迭代和更新的代码。

就在ID.3软件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2020年,CARIAD已经有4500名员工为软件业务披挂上阵,但其中也只有1000人对软件技术真正精通。而按照CSO刚刚成立时立下的flag,这家转型中的造车巨头誓要聚拢1万人的软件人才队伍,直到现在,被CARIAD招入麾下的员工尚未突破5000人。

为了人才,迪斯绞尽脑汁。

从2019年开始,大众先是启动名为“73学院”的IT精英培训计划,在两年的时间里为集团培训软件开发人员,后来又成立了“沃尔夫斯堡42编程学校”,给需要技能升级的内部员工提供了软件培训的新通道。但是,这两个项目招收的学生大半来自集团内部,这种“疯狂补课”的效率,远不如直接外招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技术型专家,带领CARIAD实现追赶特斯拉的使命。

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与自带硅谷基因的特斯拉相比,大众在软件方面并不占“地利”的优势——因为欧洲这块土地,哪怕是一向以汽车制造一骑绝尘的德国,近年来就缺乏IT人才培养的土壤。

招人难,大众此前曾选择了一个“剑走偏锋”的解决方式,即软件外包。

ID.3之所以在量产阶段闹出那么多软件方面的“幺蛾子”,一方面是由于软件基本架构的研发过于仓促,导致部分ECU不兼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软件开发是外包的,内部开发的软件与此前开发商开发的系统不能兼容,这也让大众铁了心必须软件自研。

奥迪的一位前高管曾在公开采访中毫不留情地揭了公司伤疤,他批评大众在软件开发方面过度追求利润,且过度外包不可取——“大众ID.3中的1000万行代码,没有一行是大众工程师写的,烧钱不是全部,烧钱烧不出创新和自研!”

ID.3的软件风波慢慢过去,但大众的伤痕尚未完全愈合。

公平地说,大众的软件工程师们工作蛮拼的。就连统筹整个CARIAD的负责人希尔根伯格也在采访里承认,这是一份十分艰苦的工作。他要在破碎的土壤里播下种子,而且,这些种子必须和汽车行业的同事们一起播下,否则这片土地上不会生长任何东西——

“有时候,我们经历暴风雨,有冰雹,有逆风。但无论谁在这艘船上,掌舵或是肩负其他工作,都必须能够承受很多。同时,也要做好随时遭遇逆风的准备。”

就在一个月前,CARIAD成立其中国子公司,本土团队将推动面向中国消费者的软件产品开发,包括与总部共同开发统一、可扩展的全新软件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以及下一代智能互联功能。

中国,会是软件困局的新解药吗?

       原文标题 : 大众,不服“软”不行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