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患上“中国依赖症”,日系帝国的空心化危机

2022-07-05 18:20
汽车公社
关注

中国依赖症

2021年是个风水岭。

据中汽协统计,中国汽车产销量在2021年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日本的国内销量则跌破450万辆,巨大的反差让越来越多的日系制造商加码海外,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押注。

“虽然很多车是在国内生产的,但它们更像由中国零部件组装而成。”一位来自二级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经理告诉日本媒体,即使是日本本土生产的新车,也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对中国愈发依赖。

最近几年,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比例正在上升,供应链重心也逐渐从“日本制造”转向“中国制造”。毕竟对于新车零部件采购来说,规模生产是衡量利益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日本本土无法在规模生产上占据优势,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公司将迅速分食本该属于日本玩家的采购订单。

权衡利弊,越来越多的日系制造商开始转变思路,管理层希望能在中国新建工厂,在当地实现本土化生产与规模化采购。

这些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拥有成本竞争力,通过海运等方式输送到日本,满足日系制造商在自己大本营的新车组装与生产。高效,低成本,品质过关,尝到甜头的日本制造商甚至将零部件采购外包给中国公司——

与其让日本员工在中国工厂负责零部件采购(二级以下的零部件),不如让中国公司帮忙采购更具成本竞争力的零部件,因为后者能打破跨国交易的诸多信息不对称。

效率的提升,意味着部分群体的利益被牺牲掉了,比如说,部分中间商的利益,或是二三级供应商的蛋糕。

“生产与采购大规模转移到中国,对于日本公司是大势所趋,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位来自日本Tier One供应商的高管告诉《日本经济新闻》,很多零部件公司已经意识到,采购领域不能过度依赖中国,因为一旦高度依赖国外,日本的二三级供应商将没钱可赚,势必带来越来越多的破产与失业。

五十多年来长期形成的交易模式,被单方面切断了,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公司。

这也十分考验采购部门的协调与处理能力,很多二三级供应商往往是被突然告知合作终止的,他们没有任何提前准备,资金链断裂是常态。最近几年,因合同纠纷打官司的汽车供应商已越来越多,有日本律师向媒体透露,这其中的不少纠纷和中国供应商“中途截胡”有关。

金字塔上的裂缝

两个月前,《日本经济新闻》专门策划了一期主题为“华流EV”的系列撰稿,研究探讨的内容包括“蔚小理”为代表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华为百度挺进智能车赛道以及上汽东风等传统车企的电气化转型。

昔日,中国自主汽车视日系为研发圭臬,早期甚至不惜用市场换技术,没想到进入新四化的新一轮竞争,我们却成了隔壁东瀛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内卷”严重的电动车领域,日本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锂电池和半导体产业的日渐衰落,已成为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发展怪圈的真实写照。电池产业的优势逐渐向中国转移,这是日本当下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现实,在电气化时代,日本汽车产业链的底层竞争力也因此陷入困境。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公司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绝缘膜和电解质四大板块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份额的首位。但最近几年,日本电池早期的核心优势、特别是锂电上游产业链的的强势竞争力,几乎都被中国迎头超越,这种被“反杀”的焦虑,和他们的芯片制造业如出一辙。

对于庞大的日系汽车制造帝国来说,芯片和电池都是金字塔上的两道“裂痕”,优势不再,霸主易位,亲手打烂自己手里的一副好牌。

但是从当下的产业基本面来看,日本汽车制造业的焦虑不止电池与芯片的落伍,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依赖国外,整个行业的空心化危机才是最可怕的。有人调侃,昔日都是日本生产的新车拿到国外销售,现在却出现中国制造的汽车转向日本销售的情况,这对于日系制造商来说,究竟是产业维度的进步,还是新危机的酝酿?

正因为此,当俄乌冲突造成了新一轮的供应链危机,中国上海等地又因奥密克戎疫情进行长期的封锁,受困于零部件供应的日本汽车制造,很难在大洋彼岸独善其身。

“我们需要国家的干预。”

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在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时表示,零部件供应依赖国外,这已不再是某几家制造商的问题。汽车工业一度被称为日本制造业的最后堡垒,国家层面也该采取行动,就像举国体制复兴芯片产业那样,不能让更多的供应链被海外军团加速掏空。

就拿芯片产业来说,日本企业为了削减成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这也促成了更大比重的国际采购,慢慢挖空了原本厚实的日本半导体行业。

最严重的后果,是日本人才的海外流失,十年的时间,技术和人才都流失到海外了,甚至还催熟了隔壁韩国的半导体产业。

       原文标题 : 日系帝国的空心化危机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