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能源时代,轮到国外车企“致敬”我们了?

2022-10-26 11:17
光子星球
关注

撰文 | 熊   星  

编辑 | 吴先之

比亚迪F3,成为其第一款销量破百万的车型,逆向丰田科罗拉而来;吉利与丰田8A、5A发动机,长城与CRV底盘、三菱发动机,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期的日本汽车也有众多逆向美国汽车的案例,相对正向研发,逆向在效率上直观省事,成功率也有长期市场验证“作保”。对于起步晚、没品牌力、走低端的早期国内车企而言,逆向开发是一条捷径。

难的不是逆向研发,而是正向输出。不到二十年,国内车企用新能源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平台、技术、产品特点上优势明显,去年全球新能源销量榜前二十,国内车企占据8家,曾经被广泛作为逆向研发对象的德系、日系、美系分别仅为4家、2家、1家。

今年上半年,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59%,除去撑起美系场面的特斯拉占据了13.6%,德日欧以及美国其它车企总共市场份额不足3成。

在新能源领域,国外和国内车企位置对换,被逆向的也变成了国产车。比亚迪、蔚来、五菱宏光MINI EV等都被国外车企拆解,高中低端的产品都成为了被研究对象,侧面印证了国产新能源目前的行业地位,但这种国内车企熟悉的“低姿态”,也预示着新能源下半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规模领先,“老本”不厚

汽车是复杂工业集合体,涉及政策驱动、产业链、以及车企技术和品牌沉淀。要探讨领先与否,重点可以参考细分领域是否行成行业壁垒、规模优势、产品优势,以及市场优势。

政策层面,从“九五”至“十四五”,在多部委多次出台鼓励政策下,中国已拥有全球“新能源最肥沃的土壤”。对新能源补贴已从最初的“广撒网”延伸至有目标、有针对性退补。侧面反映出目前国内新能源发展已到“家长适当放手”阶段。

德国已宣布年底取消插混激励措施,2023-2024的34亿欧预算耗尽后,电动车补贴完结;日本从今年开始加大了补贴力度。两国的新能源全球份额都远未重现燃油车时代的辉煌,采用大相径庭的政策,与其本国市场相对狭小关系很大,政策影响难以助推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车企,侧重对本国市场的考虑。

这与我国市场体量优势截然相反。去年我国市场共销售2148.2万辆新车,仍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第二名美国共销售1494.7万辆,相当于我国的69%,中国市场仍旧有巨大的新能源转化基数。

潜能既看基数,也看购买力。

去年国内GDP增速达8.1%,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9.1%。今年1-9月,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同比增长7.4%和4.4%,而受疫情、芯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各车企产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总体依然正增长,市场优势尽显。相对于人均汽车保有量83%的美国、60%的日本、55%的德国,我国仅为21%。

用户及潜在用户规模全球第一无可争议,对国内车企规模化降本支撑强劲。如五菱宏光MINI EV被拆解后,日本车企的反馈为:同样价格,做不出相同产品力。

而大部分厂商侧重规模成长在于行业壁垒不够坚固。跨界造车现象并不少见,新能源拉低了造车门槛,主流车企均发展出自有技术方向、特点,现有行业壁垒容易被全球化供应链绕过。

新能源车企而言,不论是侧重技术还是侧重规模,都同处“养分”充足的成长环境,大多新势力们头顶亏损重压,仍手握百亿资金,在特斯拉和比亚迪主导的赛道中按各自定位占领高地。短期盈利困难的普遍情况并未阻止新人涌入赛道,赛道卷度更甚。

近年国外车企逐渐淘汰油改电,推出各自新能源技术平台,产品已经迟到一代。国内新能源车企自身、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均完成了一次进阶。

去年,动力电池供装机量全球第一为宁德时代、第四为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等位列其后。今年1-8月,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前十,我国厂商仍然占据6席、市场份额过半,日本1家,韩国3家。

在装机量上已大幅落后的德日厂商,选择在上游突围。新战场上,各家趋于自给自足的阶段,并未行成巨头。而面对国外老牌厂商体量和资金优势,国内厂商暂不属同一量级。

这对原材料布局规模影响较大,原材料产销都需要资金扩张和车辆销量消化,任何溢出都是问题。

国外车企依靠全球工厂和渠道等现有体系容易实现新能源产品快速“全球铺货”,相对而言,早早出海的奇瑞,上半年共售出42.4万辆,海外销量11.8万台,占其总销量的27%。特斯拉上半年共售出56万辆,海外销量为33万辆,占比58%。

国内车企出海,工厂、渠道建设有待时间,产能消化短期仍需国内市场挑大梁。相对而言,国外车企的海外体系成熟度较高,是其长期具备的优势。

全球前十车用半导体公司占46%市场份额,暂时没有国产入围。而智能化将是下半场重点之一,芯片咽喉无异于上游原材料的命脉属性。

综合来看,国产被逆向是对我国汽车工业崛起的侧写,需理性看待领先与短板,相对于燃油车时代国外车企一边倒的情况,如今国产仍有长路要走。拆车的对象互换,意味着国外车企将会“卷”土重来。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