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市,轻易别来沾边
未来究竟会变成怎样?
本段开篇,依然想要首先分享一则消息,前几天还被马斯克唱衰的美国新势力造车Lucid,开始在中国市场布局了。
从其官方公布的招聘信息来看,Lucid将在中国招聘数字信息化、硬件工程、法律、物流管理、供应链和零售等14个岗位,具体的招聘人数未知。而早在今年5月,行业中就有传闻称,Lucid正在招聘中国区公关负责人。
再结合其去年财报,明确表示计划2023年入华,以及该公司CEO彼得·罗林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不排除会效仿特斯拉位于中国本土建厂。”种种迹象无不指向,这一次Lucid完全是来真的。
至于动机也很好理解,眼前的蛋糕实在太过诱人,尤其是看到另一家“本土对手”吃的盆满钵满的时候。
毕竟,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7.9%;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574.2万辆,同比增长104.6%。
同时,11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35.9%,较2021年11月19.9%的渗透率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51.9%。
按照目前的趋势,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与渗透率,分别突破650万辆与35%,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更加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从乘联会的预测来看,明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或将达到840万辆,增幅继续高达30%。而后年,不出意外就将突破1000万辆大关。
毫无疑问,没有谁能够拒绝这样的转型红利。奈何,作为旁观者,却丝毫不看好Lucid的前景,甚至可以断言它会失败。
虽然按照正常的逻辑,整个大盘持续不断迸发出新增量,必然会催生出更多的风口与机遇,但过往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丰满的理想背后,现实往往越是骨感。
而这恰恰也引出了本段想要讨论的主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结构已经固化,头部领跑者们已经形成了“两超多强”格局。
关于“两超”,相信没有任何悬念,代指的必然是比亚迪与特斯拉。究其原因,还是双方无论在体量上,供应链成熟度上,产能储备上,甚至线下销售渠道上,已经与其它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多强”代指的还是例如蔚来、小鹏、理想般的新势力造车,与类似问界、极氪、埃安般传统自主品牌孵化出的独立新能源车企。
至于能够入围的理由,更多还是经过沉淀,当生存的问题得以解决,无论产品规划层面、研发层面、品牌层面,还是营销层面甚至服务层面的优势,都被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总之,“两超多强”的存在,像极了一位位野心勃勃的“开拓者”与“守门员”,共同簇拥着中国新能源市场喊出了那句:“轻易别来沾边。”
并且随着它们自身份额的不断扩大,首先吃掉的必然就是那些本就弱势的二线合资品牌。进而,本文提到的那些强势合资品牌,同样需要面对“两超多强”所带来扑面的压力。
后续,如果将时间轴继续拉长,当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的销量进一步对调,剩下的合资品牌一旦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突围,或许就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地位。
瞬间,本段小标题抛出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最终,整个中国车市都将成为自主品牌的天下。
原文标题 : 中国新能源车市,轻易别来沾边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