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能源汽车残酷淘汰赛,太卷了!

2023-03-29 14:56
AutoMan
关注

靠融资续命,越来越难

2023年开年,补贴的彻底退出与价格战的打响,成为汽车行业的大背景。对于尚未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确定的开局。

新能源汽车市场窗口期结束之前,造车新势力一方面需要提高销量、扩大规模,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在尚不能实现规模运作的阶段,能够得到资本青睐也是其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接下来两年是整个新能源车企竞争最激烈的两年,也是决定每一家车企成败的两年,对每一家车企都非常关键。”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表示,相比传统车企经历了很多年的磨炼,造车新势力的弱势就是整体大规模运作的能力,仍需要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2023年以来,包括威马汽车、天际汽车等已经先后陷入停工停产风波。威马创始人沈晖曾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是长跑,现实是未必每个人都能跑到最后。谁料一语成谶,2023年年初,威马陷入困境。

威马曾经有多威风?从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威马汽车历经12轮融资,在2020年完成号称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的单轮融资,为100亿元。作为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威马至今仍极度依赖外部融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末其流动总负债已高达94.77亿元,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只有41.56亿元。过去一年,大环境下行、原材料涨价叠加疫情的影响,威马的现金流更加紧张。

按照沈晖此前的说法,威马长期“准上市状态”使其“既没吃饱,又要快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了许多非上市企业不该承担的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融资困难。由于科创板不能股权变动,威马无法通过股权来融资。而作为亏损企业,大部分债权银行也都不愿意对威马发债。“所以我们进入科创板上市通道后的一年半内,没有融到一分钱。”2023年3月初,上海市青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更是发布消费警示,“威马汽车经营异常,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

与威马汽车工厂陷入停滞相似,天际汽车绍兴工厂同样也陷入停工状态。数据显示,2022年天际汽车总销量为5321辆,这一数字甚至不及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一个月的销量。另据天眼查数据,天际汽车在2022年6月完成B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而按照在A轮融资后的计划,天际汽车已开启IPO准备工作,计划2021年上市。但这一目标并未能达成。

如今,陷入停工停产境遇的天际汽车同样急切渴望资本输血。3月16日,接近天际汽车的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天际汽车近期正在推进新一轮融资。坊间传闻此次融资金额“超7.5亿元”,但上述人士并未透露具体金额。

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力量小鹏汽车同样正在经历挫折。2022年,小鹏汽车销量12.07万辆。2023年前两个月,小鹏汽车累计销量为 1.12 万辆,同比下滑 41.4%。据接近小鹏汽车的人士透露,由于销量不佳,小鹏汽车不仅将传统汽车长城汽车的干将王凤英招至麾下,更在内部进行了营销变革。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造车新势力摆脱亏损的节点是年交付量10万辆。不过,这一预期数据或许被严重低估了。如今,实现十万年销量的蔚来、小鹏以及理想均未实现盈利。对此,何小鹏表示:“此前小鹏汽车也认同关于10万辆年产量是门槛的提法。但当我们做到10万辆的时候,才发现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的基础门槛,似乎已经提高到了40万辆。”

而在造车领域,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跨界造车甚至尚未实现量产。小米汽车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首款车型,目标为“争取15到20年进入世界前五”。不过,不同于多数造车新势力对于融资的渴望,得益于多年积累,小米造车似乎并不缺钱,小米汽车计划10年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小米创始人雷军近日表示:“2023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预计费用投入将达到75亿到80亿元。”雷军解释,“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赛道,任何时候都不晚。”

传统燃油车企,加速“电动化”

作为燃油车时代的既得利益者,高技术门槛的燃油车产品曾带给传统汽车巨头丰厚回报。这样的处境也使得传统燃油车企业最初并不愿意颠覆现有格局,电动化转型多是被逼无奈。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传统车企生产出的第一批电动化产品多以“油改电”为主,只是将发动机换成了电池,在智能化、产品设计方面没有突破。而这些车型与同平台燃油车相比,售价往往高出许多。结果就是,此前传统车企推出的电动化产品,大多竞争力不足。

伴随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此消彼长的关系愈发明显,燃油车企业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刻。2022年,燃油车总销量为1486.9万辆,比2021年减少230.1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增势迅猛。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这一年,有42.1%的经销商销售目标完成率在70%以下。

到了2023年1~2月,中国乘用车总共卖出了267.9万辆,其中燃油车190.9万辆,新能源汽车77万辆。而在去年1~2月份,中国卖出的334万辆乘用车里,272.3万辆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为62.7万辆。不断萎缩的市场,让燃油车企业危机感倍增,也让“电动化”转型,从说说而已变为最迫切的现实。

最早掀起“价格战”的特斯拉,野心是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大众”。按照计划,特斯拉未来还计划推出一款成本仅为Model 3一半的小型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此前表示,到2030年,特斯拉年销量要达到2000万辆,几乎达到当前丰田和大众汽车的年销量总和。马斯克希望,更多人可以买得起特斯拉的汽车。

而燃油车领域的巨头大众,自然不希望地位被取代。如今,大众正进一步加速向电动出行转型。根据最新计划,大众或抢先于特斯拉推出低价车型。3月16日,大众汽车品牌旗下全新纯电动车——ID.2all概念车举办了全球首秀。官方公布海外售价将会低于2.5万欧元。

数据显示,2022年大众集团的纯电动ID.系列车型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实现翻番。这样的成绩在燃油车转型的案例中算得上可圈可点。按照计划,至2030年,大众汽车在欧纯电动汽车的交付量占比预计将达到约80%。为此,大众汽车计划在2026年前在全球推出10款新电动车型。

与财务状况捉襟见肘、融资续命的造车新势力不同,作为燃油车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头,大众汽车虽在2022年整体交付量有所下滑,但却并不缺钱。大众汽车财报显示,2022年,经过优化的车型和价格策略仍使大众汽车的年销售额达到740亿欧元,2021年这一数字为680亿欧元;经营净现金流提高至19亿欧元,2021年这一数据为3亿欧元;税后利润增长2.6%至158亿欧元。

在宝马的规划中,到2030年将向全球客户交付超过1000万辆纯电动车型。过去一年,宝马在研发电动汽车方面投入资金66亿欧元,研发支出同比增长5.2%。同时,宝马集团2022年的净利润达到了185.82亿欧元,同比增长49.1%。面对电动化转型对资金的需求,“财大气粗”的宝马同样具有足够的底气。

在近日的财报发布会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更是明确表示,2023年将通过加速电动化转型等方面,促进纯电动车销量大致翻番。与之相对应,其预测乘用车年度销量将保持上年水平。

梅赛德斯-奔驰同样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2022财年,集团税前利润大幅增长28%,达到205亿欧元;营业额增长12%至1500亿欧元。传统燃油车巨头,普遍在不断优化盈利能力的同时,加快电动化的转型。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发动机的轰鸣才是超级跑车的“灵魂”。但如今,就连超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都开始坚定推行其雄心勃勃的电气化战略。按照计划,纯电动 Macan 即将问世,718 计划将于 20 年代中期推出纯电版,紧随其后的将是纯电版 Cayenne。第四代 SUV 将深化保时捷的目标,即力争在 2030 年,纯电动车型将占其所售新车的 80% 以上。

“整个市场的电气化转型已势不可挡。”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保时捷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转型速度和电气化车型占比预期是相似的。尽管目前国内一些品牌也发布了面向百万级别以上市场的宏图战略,但柯时迈认为,拥有更丰富品牌价值和品牌历史的保时捷,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将拥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而汽车产业电动化的转型远比看到的更为激烈。事实上,目前一些看似电动化转型相对迟缓的跨国公司也都在加快转型步伐。

“我们一直在和外方沟通近年来中国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生的变化,希望公司转型快一些、更快一些。”一位跨国车企的中方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疫情阻断了公司的中外交流,而这三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是外方难以想象的。“今年4月,外方高管将来中国进行再次考察,而这一次来访规模之大、级别之高,前所未有。”上述人士透露,此行主要的目的,就是关于公司电动化的进一步规划。

与此同时,国内传统汽车品牌也纷纷宣布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计划。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长城汽车2023年会推出10余款新能源产品,加速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型。

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局势,穆峰认为:“我们的友商通过新能源开创了巨大的蓝海市场,根据市场的规律,蓝海是暂时的,红海是最终的。当市场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这个市场参与竞争,我们认为这是好事,对我们的产业健康发展也是好事。”

穆峰表示,“大家进入想象当中的蓝海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新能源之争,也是整个产业整个市场之争,这就是我们2023年面临的竞争格局。”

根据传统汽车企业最新公布的电动化战略,可以感受到的是,无论车型投放、平台研发或是资金准备,这一轮来自传统车企的进攻,火力都有明显提升。尽管目前还无法判断传统车企能否顺利完成转型,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是事实。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布局几乎已经全面覆盖了从几万到几百万的价格区间,这与几年前市场中没有太多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与造车新势力“为钱焦虑”的处境不同,传统造车巨头依靠昔日在燃油车市场的强势表现,目前大多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如今,传统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从“静观其变”改为“主动出击”,在多重夹击之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中的弱势品牌,想活下来都变得越来越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