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当造车新势力告别了高增长

2023-04-04 14:50
斑马消费
关注

传统车企发力

2014年前后,“蔚晓理”等造车新势力纷纷破土,并在资本的阳光雨露之下野蛮生长之时,传统车企仍在油车领域厮杀。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它们并非没有看到,只是船大掉头难,需要一个更合适的时间。

尽管,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竞争,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三大件”,变成了由电动机、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组成的“三电系统”,但传统车企数十年积累的资金、产能、研发、渠道、品控及供应链整合等优势,并非造车新势力短短三两年,单纯用钱就能砸出来的。

所以,当传统车企突然调转航向,马力全开之后,新势力们的后劲不足的问题就充分暴露出来。

比亚迪拥有电池以及超级混动等核心技术,领传统车企之先,于2022年3月宣布停产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全面转型。当年,公司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85.74万辆,同比增长212.82%,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在上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今年1-3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再度同比增长92.43%至54.79万辆。仅3月份,就卖出超过20万辆,这可是很多新能源车企一年的目标。

广汽集团旗下埃安同样表现抢眼。2022年销量翻倍增长至27.11万辆。今年,该品牌增势依旧凶猛,3月份单月销量突破4万辆,第一季度累计超过8万辆,同比增长79%。

长安汽车中程发力,相继推出Lumin、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品牌,全面布局低中高各个赛道。

重复油车走过的路

新能源取代燃油车的趋势不可逆转,可这一路上,行业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当人们回过神来,会突然发现,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幕幕,与燃油车何其相似。

过去二十年,是中国乘用车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合资、自主,国资、民企百花齐放。在一个巨量增长的市场,几乎每一个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旦增长不再,行业洗牌即从天而降。力帆、中华、众泰……等一众品牌,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时代抛弃它们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不仅是自主品牌,曾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不知有多少从中国怅然撤退。只有德系、日系还相对坚挺,法系、韩系等市场急剧萎缩。新能源转型不力,只看谁能赚到燃油车的最后一个钢镚。

电气化、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注定要比燃油车更新换代更快,这也意味着,竞争会更为残酷。

仅仅上半场,赛道上就已白骨累累。

最可惜的当属威马,这家由资深汽车人沈晖创立的品牌,2017年-2022年3月,从一级市场拿到了超过350亿元资金,创下了造车新势力上市之前融资之最。

威马汽车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产品率先量产,2019年的交付量仅次于蔚来,位居新势力第二位。

如今,公司资金链全面告急,停产、关店、裁员等消息不绝于耳,只能“像牲口一样地活着”。

除了比亚迪等极少数新能源龙头,谁都不敢说自己已完全上岸。一有风吹草动,人人噤若寒蝉。

去年底,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吸引了数十个品牌下场参战,以血肉之躯生扛特斯拉的钢筋铁骨,个中滋味,只有参与者才能体会。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处在烧钱换市场的阶段,卖一辆车平均亏损数万甚至十万元。如若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携高毛利率优势,再举价格屠刀时,哪个品牌能确定自己一定能战斗到最后?

       原文标题 : 当造车新势力告别了高增长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