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谁先下沉?
02
汽车行业的三大本质性特征:反虚拟制造,规模性,反货品化
不抽象,我们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我们就无法理解本来面目。把手机行业与汽车行业简单地类比,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两个行业的共性,但同时也自动屏蔽了两个行业的本质性区别。
首先,最大的区别在于“反虚拟制造”。
在互联网大爆发的时代,“虚拟制造”诞生了,也就是说,厂商只负责上游的产品设计,把制造这一“苦活脏活累活”外包出去,但是这种大规模虚拟制造模式,只能应用非集成化和低集成化的产品中,比如前些年兴起的新消费领域(涵盖日用,服装,美妆,食品等),又比如手机和电脑。
但是,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永远不可能有“虚拟制造”。
理由很简单,汽车事关人的生命安全,这就对产品的设计,制造提出了极其严酷的要求,它对瑕疵和差错的容忍度极低,它天然的要求就是保证品质的完善性和稳定性——这远远超越了手机。
所以,手机和电脑行业,会出现类似富士康这样的超级代工厂,而在汽车行业永远不会出现富士康。长远而言,任何一个厂商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这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这是汽车厂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许多人看来,传统燃油车巨头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它不够智能,没有生态,似乎缺少灵魂,但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底层逻辑——硬件永远是皮,软件永远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举例而言,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曾在美国市场上遭遇到巨大的危机,一大批汽车零件爆出严重的质量问题——根源是丰田在美国本土没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对丰田而言,在日本本土,供应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盟——不但丰田持有供应商股份,供应商也持有丰田的股份,这种交叉持股,不仅仅因为日本经济的财阀性质,更是汽车行业的本质性要求,利益的锁死,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质量安全。
一言以蔽之,丰田是一种集成的,稳定的,一体性的,共生共融的生产体系,丰田本身就是一个已经完成闭环的完备生产体系。
所以,结论自然而然——汽车行业的本质性要求是,每家车企最终都要建立一种近乎铁板一块的供应体系,而这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成本,并付出超乎想象的时间成本。
这就引出了汽车行业的第二个本质性要求——规模性——这也是为什么造车新势力跨越生死线如此艰难的原因。
其次,由于规模性的刚性要求,汽车行业拥有明显的“生死线”。
汽车行业的巨大体量,必然赋予其“规模效应”,以及随之必然出现的“马太效应”。所以,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最低的要求,必然是迈过汽车行业的“生死线”——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资格上牌桌,与对手进行同等级较量。
汽车作为价格高、频次低、严重内卷的市场,车企只能采取“薄利多销”模式,一般而言,车企保持在15%到20%的毛利水平,最终决定利润空间的核心要素就是成本,而决定成本的,就是规模。
最能说明规模效应的,就是1936年被提出的“莱特定律”:单个型号的汽车产量每累计增加一倍,成本价格就会下降15%。
接着,我们将以特斯拉为例,分析拆解这一定律,一般而言,莱特定律可以被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是车企的绝对生产能力和全球布局能力。
其实,在三大维度中,特斯拉都有超越传统车企巨头的表现,最直观的数据就是,2021年,特斯拉在净利润上已经超越了丰田、大众、通用三家全球汽车龙头。
可以说,特斯拉在第一个维度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它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把销售转化为收入,产能几乎没有堆积。以特斯拉首度实现盈利的2020年为例,美国弗里蒙特超级工厂与上海超级工厂的全部产能为105万辆,而全年销售为93万辆。也就是说,特斯拉几乎不存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然而,根据券商的计算,特斯拉目前与传统燃油车巨头仍有明显差距,其对应的固定资产大约只有丰田的1/3,与龙头车企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尽管特斯拉在第一个维度上略显颓势,但在第二维度中却尽显优势。
第二是车企最终产品体系的简洁程度。
特斯拉目前车型总共4款,可谓将平台化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Model S和ModelX底盘同源、ModelY基于Model3底盘开发而来。根据特斯拉官方披露的信息,ModelX和Model S共用大约30%的零部件;Model Y和Model3的零件共用比例进一步增长到75%。四舍五入,足足“省”掉了一款车。
第三是单个车型的累计销量。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特斯拉单个车型Model Y全球销量排名第四。
纵观整个特斯拉发展史,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马斯克强悍的融资能力,要知道,特斯拉直到2020年才真正实现财年净利润为正,可谓跨越了生死线,在此之前,总计亏损4.07亿美元,大约为26亿人民币。从创立到跨越生死线,特斯拉通过多种融资方式筹集200亿美元,也就是1300亿人民币,为了“养活”这样一个吞金兽,全球金融市场为其“赞助”了一整个广汽集团的庞大资金。
一言以蔽之,任何造车新势力要想跨越“造车生死线”何其艰难,不烧掉上百亿美元,没有大规模的生产制造体系、没有强悍的销售体系,理想只是梦想,而梦想,最终注定只能褪色为幻想。
最后,汽车行业的典型特征是“反货品化”。
什么是货品化?简单来说,就是奢侈品化的极端对立面。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由于不存在摩尔定律,汽车很难在性价比上发生巨大变化,这就导致产品迭代、升级的幅度不明显,而高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非常稳固,所谓“名分已定”,不会轻易变动。
但是在新能源车时代,由于被摩尔定律赋能,新一代产品和上一代产品,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之间的性能体验均差距极大,这导致高端产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逐渐变成低端产品。
今天,我们在电动车领域已经明显地看到了这种趋势,造车新势力们快速地推出新产品,而新产品在性价比上明显地高出上一代,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消息,但对厂商来说恰恰是坏消息。这极大地打压造车新势力本就“羞涩”的利润空间,久而久之,人们会形成这样一种印象,电动没有品牌力——冲击高端,也就异常艰难。
当然,站在传统燃油车巨头的角度来看,电动车这一与生俱来的“原罪性缺失”,也为自己提供了极大的战略腾挪空间,因为在汽车市场,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诉求永远存在。
03
尾声
当下,面对商业世界铺天盖地的互联网声量和众说纷纭的观点,我们的思维常常会陷入严重瘫痪。关键数据被噪音数据所淹没,深层逻辑被表面现象所混淆,核心推理被碎片化观点所牵绊。于是,我们的分析丧失方位,判断走入迷途。最终,真相被幻觉置换。
汽车产业,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中国要想彻底拿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意志,更需要尊重市场逻辑的企业群体。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如地缘政治一样,正在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老势力正通过产业链重构,大规模价格战等手段,阻击对手,为自己赢得战略主动。有人能够逆天改命,而有人或许只能接受宿命。
但无论如何,我们这一代人将会见证,在21世纪20年代,汽车这一全球最大的制造产业,将会迎来一场荡气回肠的产业革命。
原文标题 : 向死而生: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谁先下沉?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