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的角度回答,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作者 | 卤卤
编辑 | 章涟漪
宏观的角度,初步预判2024年是新能源车极致内卷的顶点,24-26三年混战后格局确定,产能开始逐步出清,回归到稳态;以上论断的基础是新能源渗透率接近40%,渗透率逐渐失速,油转电逻辑曲线平滑;由于整体增量不够,倒逼剩余产能要么出海,要么出清;产能方面,小米汽车获得了最后一张牌照;2023年全国实际消化约2600-2700万辆(含出口),而目前总产能在4300万辆左右,并还在增长,新增产能在未来几年投放完毕(包括小米的30万辆),今年将有接近4成产能空转,这是不可持续的,终局已经接近;对于小米汽车,我们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小米汽车现在入局晚不晚?小米有没有能力做好智能化?如何理解小米汽车与人车家全生态?
01小米汽车现在入局晚不晚?
特斯拉起步于2003年,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发布于2008年,第二款汽车Model S发布于2012年;14年蔚来、小鹏成立;15年理想成立;从时间线上看,小米不但比蔚小理晚了近10年,比极氪、问界等也晚了三年;和行业初创时期相比,市场对新玩家容忍度几乎没有,因此小米承担的压力是:首战即决战;小米造车的时间点,是新能源车最后的窗口,在此刻,小米需面对传统油车和新能源车双重竞争,竞争环境比前几年严苛;如再迟一年,渗透率突破到50%以上,存量替换的红利就更少了;小米晚造车的优势:供应链成熟、体系稳定、除车载SOC外国内已经解决绝大部分供应链自主可控;
回顾2018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签约的背景:宁德时代2018年上市,标志着中国三电体系完成自主建设,特斯拉才有了进军中国的许可;而近年随着市场发展、智驾算法、补能基础设施等问题也逐步解决,小米产投近年在汽车供应链上做了多项投资,包含传感器、三电、以及收购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 Limited);供应链布局与整合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小米的逻辑:丰田始于1937年,比福特晚了30年,汽车是长周期工业品,而电动化革命不过10年,智能化革命才刚刚起步(2023年7月NOA渗透率2.8%),小米造车向上的空间是足够的;综上: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小米卡住末班车最后一个席位,既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卡点意识,也有“全站自研确保产品力”的自信;产品方面,SU7作为一款轿跑,覆盖范围有限,主要作用是打形象、树品牌,下一个车型才是覆盖面更广阔的走量产品;
02小米有没有能力做好智能化
座舱智能化方面:中国车企座舱智能化百花齐放,鸿蒙OS支持超级桌面,车端/手机协同,创造了一种接近于电脑的使用体验;理想汽车设计之初即考虑了如何使苹果用户无感接入,在接入mindGPT以后,理想座舱交互能力进一步增强;小鹏汽车智舱最大强点全场景语音,无限时长对话、无需唤醒词等功能;和国产新势力相比,特斯拉座舱智能水平已经落后;小米座舱最大看点是澎湃OS,根据目前看到的功能预演,如:相机调用,手机视频通话时可将视频流转到车载相机上,让对方看到车外相机视角;应用接力,手机息屏的同时,正在使用的应用同步在车机上展开等;
澎湃OS在手机车机之间的协同创新上再上新台阶,并且进一步扩展到其他IOT生态,澎湃OS是唯一可以和鸿蒙OS媲美、各有所长的车载系统,其他品牌因无生态支持,整体落后一档;高级别辅助驾驶,截止到2023年底,全球自动驾驶的格局是这样:L4公司终结:Cruise于11月结束了业务,存续10年,以亏损80亿告终;同样倒下的还有Argo AI,实际上ArgoAI的金主并没有放弃开发自动驾驶,而是把资源转向了从L2++的新公司Latitude AI;和通用放弃Cruise一样,福特认为Robotaxi过于遥远,连火星都敢上的elon都不感兴趣,大概率“降临”方式直接做L4的方式是错的,继续投入下去是资本的深坑;
国内自动驾驶公司情况类似,一方面一级市场融不到资,另一方面人才正在快速流失,资金链紧绷,找主机厂做供应商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从技术上来说,L4公司做L2++,并不是技术下放,而是另起炉灶;特斯拉仍然是全球的技术领袖:在功能上看,Tesla已经落后于中国企业,自动泊车国内已经卷出花儿,tesla才起步,观感上Tesla已经不再遥遥领先,甚至部分能力落后于国内;从能力边界上看,国内最强的几家还没有达到2020年FSD的水平;FSD的设计考量是全域的,所有地方都能开,不需要高精地图,推送之初即覆盖美国全域(部分地区因有城市电车轨道而未覆盖);目前国内仍在无图开城的状态;算法上,主流都在用Lidar弥补算法上的不足;整体上,中国头部企业正在快速接近FSD V11,但目前都没有达到;
V12是明确的分水岭:GPT给自动驾驶行业巨大的启发,从规则驱动走向数据驱动,是从无穷无尽长尾和越做越大顾此失彼的系统走出来的全新方法论;Open AI已经证明了数据驱动下的语言模型能力(至今仍然看不到性能饱和,性能曲线还在向上增长);但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视觉大模型还没有证明自己,由于视觉更大的信息量、更低的信息密度(可把视频理解为在时间轴上展开的若干张图片),对算法、算力、数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行业都在关注特斯拉是否能把这条路跑出来;如果tesla最终复刻了GPT时刻,自动驾驶新的准入条件即是:巨大的算力+海量的数据集+顶级的工程能力;国内自动驾驶集团军逐步接近天花板,第一梯队即将触顶:当前的技术方法论下,长尾永远无法覆盖,头部企业的优势主要是工程优势,既做的早、做的多,而不是代际优势;
2024年,头部企业完成主要城市覆盖以后,相互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即无限接近L3,而曲线越来越平滑,越往后收益越小;华为车BU拆分出来之后,供应商也具备了高水平辅助驾驶的能力,L2++的游戏接近终局;综上:小米汽车座舱智能化有望达到最头部水平,凭借生态和手机能力与鸿蒙OS平分秋色;自动驾驶在L3之前仍有时间窗口,小米有望挤进国产第一技术梯队;
03如何理解小米汽车与人车家全生态
首先是战略升级。小米第一阶段的战略是:“手机+IOT”,第二阶段:“手机×AIOT”(AI+IOT),第三阶段:“人车家全生态”;小米正式将车纳入生态体系,并且和“人”、“家”同等权重;小米的叙事体系中,“人”等于需求,载体是手机,“家”等于智能家居中数百个终端设备;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要义是:共享同一套系统(HyperOS),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终端之间自由流转;而人的需求由AI来学习和掌握,在小米生态中按需分发,是一套全链路的服务体系;
小米的大模型思考方向:向实用主义出发,不做大型Foundation model;布置在端侧:避免与用户隐私冲突,调用用户隐私数据上传到云端训练效果固然好(如调用微信聊天数据),但与日趋严格的法规与用户诉求相悖;轻量化:端侧算力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把模型做小,目前两个模型,MiLM1.3B、MiLM6B;那么,如何理解IOT业务的AI化?基于端侧一定优于基于云端:端侧更个性化,端侧部署更容易充分理解本地需求;AI的本质是概率预测,在本地环境中,用户的行为规律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被模拟,而每个用户之间的差异又非常巨大,端侧是最优解;端侧的挑战是低算力运行环境,除手机、汽车以外,绝大多数硬件算力有限,IOT体系中统一调配算力,和汽车去MCU化的路径是一样的,去除多个小脑,统一一个共同的大脑,在不同的终端中分发任务。
澎湃Hyper OS则成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操作系统。HyperOS由MIUI(手机系统)、Vela(IOT系统)、Mina(安全系统)、汽车OS等四大系统合并而来,是面向“万物互联”的全覆盖系统;HyperOS可以这么理解,它是一个跨端系统,底层通讯协议和接口全部打通,支持数据和算力跨设备流转;算力流转意味着系统既能在SOC上开启(保持安卓生态),也能在MCU上开启(可以非常轻量化,HyperOS支持Posix/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并具备以下特性:每个独立设备实现最佳性能表现(算力可流转)跨端连接非常便利(协议与接口)成为生态大脑,为用户提供主动智能服务(AI能力)跨端全系统隐私安全保护(端侧运行,不上传用户数据)坚持开放生态(制定规则,欢迎生态参与者)Hyper connect是小米的跨端智连技术,负责小米设备实时动态组网,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和服务流转,包括应用接力、通信共享、跨设备相机、跨设备剪贴板、跨设备通知等子模块;“人车家”的最后一块拼图便是AI。
AI串起手机、汽车和机器人,多个终端使用同一个大脑,和特斯拉的思路近似,通往物理世界的AI是小米生态的最终追求;给AI装一个身体,目前最成熟的形态是四足,从CyberDog到CyberOne;四足优于轮式,两足优于四足,双足人形是最终形态;小米发布Cyber Gear电机的思考:今年8月14日,小米发布机器狗铁蛋2(CyberDog第二代),定价12999元,用强化学习的方法模拟了3万只狗并行训练,支持手势互动、语音控制、人脸识别、AIoT联动、融合跟随避障,总算力达到了21TOPS;搭载12个CyberGear微电机,采用AI自研平衡动态算法、AI多模态融合感知决策系统,奔跑速度1.6m/s。
同时CyberGear微电机面向行业开售,定价499元。小米为什么要自研电机?目标直指机器人核心技术之一:控制;控制对电机响应精度、运动精度要求很高,比如手指需要电机更小型化,扭矩又要很大,这就是小米投资开发核心部件的逻辑。机器人是软件与硬件能力的结合体,仅有软件能力的企业很难走到最后;车端与机器人大量零配件通用,核心算法通用;如何制造标准硬件、如何使硬件与软件高度耦合,特斯拉、小米这样的复合型企业有更大的机会实现;综上,回顾完三个问题,SU7定位于纯电中大型轿跑车,性能对标保时捷Taycan,智能化对标华为和特斯拉、品牌向上,小米汽车是“小米”品牌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品;
我们研究小米汽车业务的抓手,主要基于小米自身的能力,既有小米渠道、品牌方面的积累,也有隐藏在水下的体系能力、研发能力;小米公司本身是最大的参考变量,而市场和竞争者本身已经出完牌,变化比较少,可谓小米的竞争对手还是小米。在过去三年的竞争中,理想汽车脱颖而出,其中极为关键的是理想体系中的管控和效率能力,在极度内卷的竞争中最大程度减少了无效资本开支,减少了浪费和消耗,成功卡住了身位;和理想相比,小米有同样优秀的体系能力,并且具备制造功底;最后,我们初步定性的判断,小米汽车成功可能性非常大,对于小米来说汽车即是纯增量业务,也是通往下一阶段——人车家生态彻底打通的钥匙。
原文标题 : 从小米的角度回答,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30点击申报>> 【限时免费】OFweek 2025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申报中立即申报>> 0Fweek 2025锂电行业榜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