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充换电模式两“相杀” 谁靠谱谁忽悠?

  即使遭受“骗补门”事件、补贴退坡的双重打击,新能源汽车产业仍不失朝气。在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0,989辆,相比去年同期的203,95辆增长了52%。在面对如此大份“蛋糕”的背景下,追求利益的商人,岂有白白放手的道理。如今,不管是传统车企或新生企业,甚至连家电、互联网等外行企业都纷纷集中发力于新能源汽车产业。

  但是,美好的表现难以掩盖产业的痛点。抛开价格、品牌、性能等问题,续航焦虑仍是当下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最大阻碍。由此也衍生了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之争。

  实际上,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的争论并不是件新鲜事,只是到如今依旧还没标准或专家指出哪种技术路线更适合当前的发展情况。不过业界仍在不断热议: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到底谁更靠谱点呢?

  看充电模式现状

  对于换电模式,反对派认为,由于厂家不同、电动汽车的内部构造不同,工艺水平也存在差异,这些情况让换电模式变成一个难以通行的解决方案。

  此外,以电动公交车和电动私家车为例进行车型分析。首先,电动公交车型单一,行驶路线较为固定,且不用因长续航而搭载大量的电池,可以在终点站建设换电站,这样既能降低使用能耗,也能降低单车的采购成本。但对于电动私家车,换电模式则难以实行,因其车型多,电池型号与容量不一等因素,因此,充电模式更为实在靠谱。

  不过,采用充电模式的前提是要有分布广、使用制度完善的充电桩和充电站。但从目前的调查数据来看,充电设施不仅使用效率低,并且建设速度跟不上电动汽车的生产速度。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桩比约8:1,与1:1~1.2的理论配比相差甚远。因此,充电设施建设缓慢直接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程。

  换电模式崛起

  因充电模式在当下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换电模式则应运而生。而该模式是以色列Better Place公司最早提出,并一度成为业内的热点,但是最终由于投资成本过高、发展过于缓慢而宣布破产。

  而由于标准、利益纷争等原因,换电模式在国内一直并能得到较好的推广和普及,但随着车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换电模式在国内也迎来了契机。

  就在近期,北汽新能源与中石化、奥动新能源和上海电巴等机构合作打造的首批10座充换电站正式交付使用,共覆盖了8个区县。与其同时,力帆也宣布在重庆建立第一个首座集中式能源站,采用换电技术,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把电池换好。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