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电网难以承受的电动汽车充电之轻

汽车从加油变成充电,交通能源来源将发生巨大迁移。电网能接力石油,承担起驱动交通的使命吗?

很多人的意见是,中国电网太强大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如九牛一毛,不算什么。

《电动汽车观察家》征询各方和思考的结论是,目前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对于硕大的电网而言,确实如同稻草之于骆驼。但稻草日积夜累,负担加重。而且,负重并非均匀分布于骆驼的驼背,而是集中于负重最大的部位。骆驼虽大,也将苦于这难以承受之轻。

很多人寄希望于在充电和电网的互动中解决问题,一些储能新技术的应用也被寄予厚望。

未来究竟会怎样?

1、全网还无感,局部现痛点

电动汽车充电,已经挑战到电网输配电能力了吗?

目前完全没有。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300万辆,这一数字是空前的,在全球也是第一。但是相对于中国的大电网而言,充电量还很少。

由于没有机构公布总充电量,我们不妨简单测算一下,并且各项条件都以最大匡量计算。

中国大概有24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假设日均行驶60公里,百公里耗电20度的话,日均充电12度。那么累计日均充电2880万度,全年不过105.12亿度。

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充电运营商,特来电2018年总充电量约11.3亿度。特来电目前有12.12万个充电桩,而全国商用、用户自用等充电桩77.7万个,按份额简单套算,2018年总充电量不过72.44亿度。

而2018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6.84万亿度,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也高达9685亿度。因此,从整张电网供电来看,电动汽车目前的耗电量几无影响。

不过,在电网的局部末端,已经出现了一些电力供应不能满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情况。

由于没有充电桩,一位车主通过家用电源充电(俗称飞线)

充电建设运营商星星充电,既有公共充电业务,也为车企提供私人车主安装服务。星星充电研发总经理李德胜说,到现在为止,充电需求对电网影响不大,只有老旧小区有一些问题。“现在高层小区每家配电10kw左右。”在扣除日常的照明空调等家用电器需求后,余量已经很少,很难为电动汽车充电桩提供容量。

云度汽车充电业务负责人庄军锋也告诉《电动汽车观察家》,有的小区出现了先到先得的现象:一开始还可以给电动汽车安充电桩,后来发现负荷不够,就不再允许新建充电桩了。

对于新建小区,虽然国务院曾出台文件要求停车位必须100%具备安装条件,但是落实情况不好。“虽然有国家政策,但是没有具体管理办法,也有没有那个部门负责。”庄军锋说。在云度车主中,有60%因为小区供电负荷不足,无法安装充电桩。

丘隅咨询执行董事李立理表示,老旧小区的电力设备产权也不一样,有的是电网公司运营管理的,有的是物业开发商,对于充电需求的响应,不同的开发商态度不一,电网公司也不能深入干预小区。

除了私人充电桩,一些民营公共充电运营商也抱怨,虽然电网公司表态支持充电设施建设,但他们的增容或者接入的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

李立理说,原因主要是现有供电能力和设施不足,而对于增容需求,电网公司必须从整个城市的电力规划出发来考虑,另外增容也需要增加投资。李立理曾经在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从事电网研究多年。

2、充电需求将数倍增长

以上都是现状,未来呢?

一方面,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总量还将高速发展。根据中国的规划,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当年产销200万辆,保有量500万辆;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汽车当年产销占汽车总产销比重分别为15%和40%,换算下来分别预计是500万辆或1500万辆。

如果乐观来看,以2025年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达到3000万辆计算,充电量就将是目前的10倍以上。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这些车辆的充电模式。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下称《充电发展指南》),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建立“用户专用桩为主+分散式公共充电桩”为辅的模型。《充电发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建成430万个用户专用充电桩和50万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 年)》

在这一充电模式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要在用户的家中完成充电,也就是负荷增加到居民用电上。

结果会怎样?

充电总量看起来仍然不是很大问题。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