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政策研究笔记
日本的产业政策及其作用
在战前和战争时期,日本的产业政策以“统制”为主(最严厉时为战时管制,政府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供应、资金和投资),主要方式为产业合理化和企业合理化。
在日本从战败到进入高速增长以前的复兴期,产业政策保留了浓厚的战时控制经济的色彩,大多采取了官僚主导型的政策,试图分别运用直接实行价格控制和外资配额、公共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或租税特别措施等政策手段,达到以倾斜生产方式和产业合理化计划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性质的政策目标。
到1970年为止的高速增长时期,是行政机构与民间企业相抗衡的时期。行政机构力求维持官员主导的经济控制型政策,而在经济复兴的后期已经形成了很大力量的民间企业,要求依靠民间的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机制运营经济。在这一时期,高速增长使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因而导致原来的政策结构崩溃。虽然政府丧失了各种干预的权限,但仍以所谓的行政指导为主要手段,以主管部门为中心,进行直接干预。在产业改组和产业合理化的旗号下,重点实行了各种各样的产业内调整政策作为贸易和资本自由化问题的对策。但是完全实现政府意图的产业为数很少。
战后初期,政府曾掌握了进口配额制、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审批权、开发银行贷款和租税特别措施等许多可对产业和民间企业进行强有力干预的“杠杆”,但由于进入高速增长期以后采取了贸易自由化、资本(直接投资、与外资企业合作、技术引进)自由化政策,政府逐渐失去了这些杠杆(或者说,至少其重要性已显若降低)。因此,不管宣传口号或新闻报道上说得如何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这个时期政府的产业政策,在扶植产业方面进行的政策性干预已大为减少,而价格机制和企业在竟争之下作出的自主判断则在资源分配方面逐渐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高速增长时期以后,许多新兴产业得到了发展,其中多数都作为出口产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初期是缝纫机、照相机、自行车、摩托车、钢琴、拉锁、半导体等产业,六十年代后半期,则是彩色电视机、磁带录音机磁带、音响设备、钓鱼用具、钟表、台式电子计算机、电线、机床、数控机床、纤维机械、农业机械、绝缘器材、通讯机械、陶磁机器人等,它们都是在没得到政府的保护扶植政策的支持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为数众多的取得高速发展的产业中,许多企业在战后几乎是从零或极小规模起步,在没有得到产业政策的优待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些企业的经营者们,对于日本曾经普遍实行了系统而有力的产业政策的说法持有最强烈的反感。如果给他们以对这类看法发表意见的机会,恐怕他们多数都会说:“我们几乎没有从政府得到什么特别的优待,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含辛茹苦、历尽艰辛オ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石油冲击,日本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部门(特别是通商产业省)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以主管部门为中心的纵向方式转向了以政策调整为中心的横向方式,这说明在60年代末,官员自身已经开始感到基于直接控制的官僚主导型政策的局限性。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对技术、知识的补贴和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政策,而且,能源政策和公害政策至少已作为口号提了出来。
70年代以后,产业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调整和援助因石油冲击而丧失了相对优势的衰退产业,比如纺织工业,调整援助政策大多较为有效地利用了市场机制,而且在劳动政策和地区政策等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不过,政府基于对反萧条卡特尔、收购设备等进行直接干预的政策,都给经济、政治和行政带来了消极影响。与此相反,有关衰退产业劳动力再配置的各种政策和各种地区性政策,与日本的雇佣习惯等相结合,可以说大体上是有效的。
《日本的产业政策》指出:参与日本产业政策合作研究项目的全体人员都认为,除了“二战”后初期有限的时期之外,高速增长基本上通过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而实现。与“日本股份公司论”相反,甚至也许可以说战后主要时期(尤其是50年代和60年代)产业政策的历史,是民间企业的首创精神和活力不断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预意图的过程。
通过限制贸易对国内产业实行保护的政策,一种是保护和扶植以幼稚产业为主、没有政府干预就难以自立的产业,机床、汽车以及许多工业部门,都是依靠政府的关税及贸易限制而发展起来的。而且,当实行贸易自由化时,推迟特定产业自由化的消极政策,可以确保这些产业有充足的时间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是,尽管对外国实行贸易限制筑起了一道防范外部竞争压力的屏障,但在国内,仍然存在着数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战后日本保护国内企业的历史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使贸易限制政策有效,应当尽量维持国内市场上众多企业并存的局面,而且必须重视为这些企业创造出能有效开展竞争的环境。而日本政府所实行的干预,主要表现在抑制数个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上。在这种意义上,值得注意的是,限制贸易的成功,与其说是贯彻政策意图的结果,不如说更为主要的是依赖于民间企业的活力。
另一种是培养与国外寡头垄断(或垄断)企业竞争的能力。也许可以说对这些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在经济上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典型事例是电子计算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但是,这些政策容易引起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还是有问题的。
原文标题 : 日本产业政策研究笔记(长篇连载1-2-1) | 贾新光汽车评论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即日-4.22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汽车腐蚀及防护的多物理场仿真
-
4月23日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研华嵌入式核心优势,以Edge AI驱动机器视觉升级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4月30日立即参与 >> 【白皮书】研华机器视觉项目召集令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