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日本产业政策研究笔记

日本历时两年的产业政策研讨会

日本国内从70年代对战后初期的产业政策开始进行反思以后,连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部门,包括通产省的指导思想都在国内外的压力下发生变化,到80年代,日本国内外出现了一些用批判眼光看待日本战后初期产业政策的论著。否定这种产业政策的意见逐渐成为主流。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等主编的《日本的产业政策》(1984)一书。

东京经济研究中心自1963年1月召开讨论会以后,每年都要召集中心内外的研究人员,进行共同研究交流,召开系列讨论会(由于每年在逗子市召开,故一般称为逗子讨论会。逗子市位于海滨,属神奈川县,距东京一小时车程)。

1982年5月开始,东京经济研究中心用两年时间进行日本产业政策研究,其目的是:从经济学的立场出发,对日本的产业政策进行正式的分析和研讨;尽可能地对其意义和效果作出定量的与综合性的评价,并且作为这一领域的标准参考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共举办了三次讨论会,交流各自研究的成果,同有关的研究人员和业务官员进行讨论和听取批评意见。

参加讨论的人员共同撰写了《日本的产业政策》一书,主编是小宫隆太郎、奧野正宽、铃村兴太郎。

参加讨论会的主要成员:

撰写者:

小宫隆太郎  日本经济学家,东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

奧野正宽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经济系教授

铃村兴太郎  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小椋正立  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

香西泰  内阁府经济社会总合研究所长、

贺田俊正  专修大学名誉教授、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电气事业分科会委员

植草益  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吉野直行  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名誉教授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非常勤讲师

伊藤元重  東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長 经济学部长、

清野一治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教授、

后藤晃  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

今井贤一  一桥大学任教授

若杉隆平  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

山胁秀树

武藤博道  岐阜圣徳学园大学经济情报学部

新庄浩二  神户大学

关口末夫

堀内俊洋  早稻田大学

三轮芳朗  东京大学经济学部教授

岩崎晃  東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

横仓尚

马场正雄  京都大学经济研究所长、经济企画厅研究所长

田中直毅  国民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高级研究员

米泽义卫

山泽逸平

参加者:

植田和男  大阪大学经济系

上野裕也  成蹊大学经济系

大塚启二郎  东京都立大学经济系

大山道广   庆应义熟大学经济系

尾高煌之助   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

小野善康   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

高岛忠  筑波大学社会工学系

南部鹤彦  学习院大学经济系

根津利三郎  通商产业省

松岛茂  通商产业省

武藏武彦  千叶大学法律经济系

山田胜久  防卫厅

吉海政宪  通商产业省

本书由二十篇论文和两篇总结性评论以及结朿语所构成。

在序章中,主要就“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进行讨论,解释战后各个时期的政策思想,对以往有关的讨论进行概括整理,说明产业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其实施过程等。

在第一篇中,将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对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的政策意图、主要的政策手段、作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第二篇对产业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如贸易(关税与配额)政策和直接投资政策,税制和财政投资贷款政策,技术政策(技术开发促进政策和技术引进政策)等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并进行定量的分析。

第三篇从经济理论的观点出发,对产业政策展开分析。

第四篇主要探讨产业扶植政策,并讨论其政策效。战后日本扶植政策的典型事例是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五篇,讨论对因贸易环境变化而衰退的产业实施的调整援助政策,如纤维、造船、炼铝等各种工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研究。

第六篇主要探讨产业政策中政府进行直接干预的与个别产业内的产业组织有关的各项政策,如价格、生产、投资调整及合并、产业改组等政策的经济效果。另外,还分析了作为日本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支柱的中小企业政策和承包企业政策。

小宫隆太郎认为:国际上关于产业政策的讨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出版了许多有关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书籍和论文。这些论著中虽不乏传播大量信息和富有洞察力之作,但在从经济学角度准确掌握日本产业政策的全貌,分析其效果并对其意义做出评价方面,很难说已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产业取得惊人成功,产业政策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国际上对产业政策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对日本产业政策寄予强烈的关心,试图从中找出用于本国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然而,外国人所写的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的著作,大多还停留在事实叙述或从政治学角度进行论述上,而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则很不充分。并且,20世纪80年代初,外国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普遍存在着评价偏高的倾向。

有鉴于此,小宫隆太郎及其合作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实际状况、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建立起用经济学分析产业政策的理论框架,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也正是日本经济学界应当担负的重要责任。基于这种想法,1982年起组织了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项目,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研究。并于1984年集结相应研究成果,出版了《日本的产业政策》一书。

小宫隆太郎在序章中说:直到最近为止,在英语中还几乎找不到“产业政策”这个词汇(在欧洲大陆虽然有时使用这种概念的词汇,但尚未定型),在日本也可以说是比较新的词汇。现在,虽然通产省设置了“产业政第局”这一机构,但即使是通产省恐怕也是从1970年前后才开始使用这个词汇的。在这之前,人们一直用产业合理化、企业合理化、产业结构论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新产业体制论和产业改组等词汇来讨论产业政策中的各种问题。

小宫隆太郎对产业政策的解释是:政府为改变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和各种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某种经营活动而采取的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促进某种产业的生产、投资、研究开发、现代化和产业改组,而抑制其他产业的同类活动。小宫认为:如果从经济学角度将日本的报刊和政府使用的产业政策概念加以逻辑性整理,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两个方面,四项内容:

第一方面,与产业资源配置有关的内容,主要有:

(A)关于产业的一般基础设施,包括工业用地、产业用的公路、港口、工业用水和供电等政策,

(B)关于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政策;

第二方面,与各种产业的组织有关的内容,主要有:

(C)与各领域的内部组织有关的政策(产业改组、密集化,缩小开工率、对生产和投资进行调整等),

(D)属于横向产业组织政策的中小企业政策。

在上述各项中,(B)是在前述引文中设想的“狭义”产业政策。在“二战”后的日本,(C)项政策的指导思想是防止或排除“过度竞争”。

至于(D)项的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很难明确掌握。概括说来,深感日本在各个时期并未提出明确的理论根据或指导思想,而只是在议会民主制原则的政治压力下,有目的地推行了一系列内容庞杂的中小企业政策。

这个分析说明,日本并不存在成体系的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经济学是后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

小宫隆太郎指出,从经济理论的观点可以将(A)项和(B)项范围内的产业政策的中心部分,理解为在价格机制下,针对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当然,尽管产业政策对于处理“市场失灵”是十分必要的,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1)在何种情况下才能认为市场出现了失灵;

(2)针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失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3)市场虽然时常失灵,但政策或政府部门也可能出现失误,对此应当怎样判断;

(4)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根据产业政策采取的措施,总要伴随着财政负担等各种代价和副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有必要对政策的效果和各种代价进行衡量。因此,不能认为只要出现市场失灵就必须进行政策性干预。

上述问题都是十分难以解决的,即使那些在经济利害上处于中立地位的有识之士,也有很大的意见分歧。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狭义的)的中心课题,就是针对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对策。也就是说,如果具备一定条件,市场或者价格机制本来是能够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很大作用的,但由于在某种状况或局势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灵。因此,产业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灵或可能出现的失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诸如规模经济、外部性、排除垄断、扶植新兴产业的标准、奖励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采取对策,来防止、消除及限制使用公害等词汇来阐述产业政策。

然而,“二战”后日本实际负责产业政策工作的官员以及与他们立场接近的部分经济学者们,直到最近仍不肯接受上述基本观点,他们只是议论说,“日本地少人多,自然资源缺乏,因此有必要采取产业政策”,“为了赶上先进工业国”或为了“加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必须“制定”产业政策,等等。

小宫隆太郎认为:“二战”以来,日本政府关于产业内部组织的一贯指导思想,就是“防止过度竞争”。防止过度竞争的政策有限制加入某个产业,指导企业在某个产业内结成调整生产、调整设备投资、反萧条卡特尔或设备报废卡特尔。小宫认为:在日本,人们所说的“过度竞争”正是因为用产业政策进行干预才发生的现象。

当市场失灵时,取而代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什么。从传统的观点考虑,这时出面的主体是政府,取代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政府干预)计划。因此,首先遇到的就是市场还是计划这个经典问题。从战后各国的经验来看,那种取代市场的强有力的计划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会远远超出市场失灵的程度,孰优孰劣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选择是在市场和较弱的计划之间进行的,其结论是要以民间的活力为主,同时政府也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政策性补充。如果对此进一步分析,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较弱的计划是指什么,在把它与市场失灵相比较时,如何具体地加以评价等。

纵观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纠正市场失败对策的产业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属于第一类的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有意识地建立所希望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的政策。这种政策,对于干预开放经济中的经济颇有意义。如果在一种产业中存在某种市场的失败,整个产业因此而处于费用递减状况,就有必要通过某种手段,提供使该产业自立所必需的振兴费用。这表明,政策干预可以影响产业结构,给本国以及外国的国民经济效益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第二类产业政策由为纠正因技术开发、信息、风险、外部不利因素等引起的市场失败而进行政策干预的各种措施所构成。这类政策与第一类不同,贸易并不重要,对处于封闭经济状态下的国家,进行分析就足够了。

第三类是政府直接干预某种产业或部门内部产业组织的政策。这种政策主要在某些企业因存在规模经济和参加竟争的障碍,而在产业中具有垄断能力时发挥作用。

有学者认为,促进自由的竞争政策和干预性的产业政策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常把垄断性市场权力与因为规模经济、外部效应以及信息不完备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等量齐观。要实现福利最优,似乎非得政府干预不可。但屡见不鲜的是,特定群体利益往往纠缠其中。干预本来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但却被以社会公平名义提出的分配问题和权利主张赢得了先手。结果,不仅市场失灵依然故我,还产生了政府失灵。出于这一原因,竞争政策应该只局限于防止限制竞争,即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建立一种竞争秩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