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德国车企或将迁离“故土”?

应对困境

客观来看,由于德国工业及制造业本身聚焦于汽车、电气、化工、机械为代表的高精技术产业及产业链。因此,与美国、英国等经济体进行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相比,其发展过程中更多强调产业集群的集中度。所以,面对这场席卷欧陆的能源危机,几乎所有的德国车企及本土供应商都在思索应对方案。

首先,是通过各种节能措施减少天然气用量,或是寻求其他能源短期替代。例如,宝马公司已关闭部分建筑物的外部照明“节电”,宝马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早前表示,该公司将通过在其他地区购买电力来保障生产,以取代约500吉瓦时(GWh)来自天然气热电联产电厂的电力。但与该公司在德国和奥地利年均3500吉瓦时(GWh)的能源消耗总量相比,其节能与外购电力措施在当前迫近的危机背景下稍显“无力”,并严重推高了生产成本。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方法与宝马公司相似,根据其生产主管负责人在今年9月底的发言,该集团已削减10%的天然气消耗,并确认将取消工作大厅的供暖。戴姆勒卡车CEO马丁?道姆(Martin Daum)近期对德国报刊《FAZ》表示,该公司正在将电力和热力工厂的燃料从天然气转换为石油,并通过大量更换LED灯等低耗照明措施来削减“绝对能源消耗”。

身为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除沃尔夫斯堡、宝纳塔尔、不伦瑞克等德国本土大型工厂面临能源短缺外,改造为纯电动工厂的茨维考工厂更是用电缺口大增。

此外,由于欧洲多国工业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局面,大众位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大型工厂均存在供应不足风险。当前,该集团已通过用煤和石油替代燃料将天然气用量减少20%,同时还全面评估欧洲部分地区约6000家供应商所受到的天然气短缺影响,并着手扩大在仓库以及船舶、火车等运输渠道中零部件的储备,作为存在可能的供应商停产应急计划。至于自身生产,大众方面担心如果天然气供应问题在今冬后仍长期存在,则极有可能将本土生产迁出德国和东欧国家,中期内将先转移到欧洲西南部国家或北欧沿海地区等地,以获取海上进口的液化天然气。

不同与本土大型汽车集团的多种考量,部分中小型供应商已走上外迁道路。总部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汽车配件供应商科世达集团(Kostal)在今年6月便表态,计划在2024年底前结束德国境内的生产业务,同时将关闭三家德国工厂,届时将有约900个岗位被转移或是裁员。

而在汽车配套工业集中的巴伐利亚州,该州工商联合会(BIHK)公布的报告显示,能源价格的过度上涨正在破坏巴伐利亚作为工业基地的基础。在500多家接受其调查的工业公司中,超过1/5的公司希望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或已经采取行动。另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最近对超过100家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进行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公司希望取消或推迟计划中的对德国投资,相比之下,只有3%的公司打算在未来加大对德国的投资。

除对德国汽车工业生产端造成影响外,这场能源危机或将还对该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造成拖累。在维持正常生产都成为挑战的前提下,电池生产以及配套建设势必也将放缓步伐。宁德时代欧洲区总裁马蒂亚斯?岑特格拉夫(Matthias Zentgraf)表示,目前的天然气短缺状况已对该公司德国工厂的生产造成影响。

特斯拉则暂停了德国柏林郊外格林海德工厂的电池生产计划,宣称电池生产将至少推迟到2024年启动。至于补能网络,由于大规模充电桩所需的电力需求在此时情景下的“不合时宜”,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补能网络建设进程可能也受到了限制。与此同时,补能体系的缺陷也将影响后续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研发,从而阻碍该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