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长三角豪赌:丰田章男为何把电动未来押给上海?

2025-02-17 17:11
财经无忌
关注

文 | 无锈钵

棒球帽、赛车服、运动眼镜,这是自口罩时期后首次重返中国的丰田章男,留给媒体的第一印象。

去年6月底,举办于上海的丰田GR嘉年华现场,这位车圈最善飙车的董事长,就是穿着这身“最不像董事长”的衣服,化身专业车手,为现场观众表演了高水准的赛车特技驾驶。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来自中国汽车市场的活力和热情,深深震撼了他。

坊间传闻,脱下赛车服的丰田章男,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上海完成了新一轮考察,并准备借此契机,推进雷克萨斯国产化的进程。

8个月后,雷克萨斯国产化的这只靴子,终于迎来了落地时刻。

2月5日,丰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计划于2027年投产。

图片

作为当前全球独一无二的新能源车制造高地,坐拥长三角的雄厚供应链和特斯拉的成功经验,没有人会怀疑“上海”对于丰田新能源战略的非凡意义。

相比之下,另一个问题则更加值得探讨:

在全球竞争加剧、贸易壁垒此起彼伏、产业整合步入后半程的当下,携手全球头号车企丰田,对于上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1、五万亿的上海,向何处寻觅新增量?

5.4万亿元

这是面向2025年,上海交出的一份高分经济答卷。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横向对比经济总量,这意味着上海已经是国内毫无争议的“经济第一城”,即便放眼全球,这一GDP表现也已经超越了巴黎和伦敦,仅落后于纽约、东京和洛杉矶,是名副其实的全球TOP5大都市。

如果按照经济体的标准对比,上海GDP约合7376亿美元,在全球榜单中排名第22,超过了阿根廷、比利时、瑞典等全国的经济总量。

出色的经济成果之外,迈入5万亿的新台阶,下一阶段的上海向何处寻觅新增量,则是牵动着全球目光的问题。

这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参考,便是纽约。

同为大国东部的经济明珠,尽管在各类文章中,上海与纽约都是被频繁比较的一对,但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上海与纽约其实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作为汇聚全球资源的金融之城,纽约GDP份额中,超过30%由金融服务业所占据,一座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总市值,更是上交所的8倍之多。

相比之下,上海虽然也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活跃,但金融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9.3%。

参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是虹吸全球的金融之都,而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其中,科技创新四个字,不仅是上海面向新时代的新气象,更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多的部分。 结合报告来看,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然成为了“5万亿”节点之后,推动上海发展势能的一大关键。

这之中,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聚合地,手握特斯拉+上汽两大王牌的上海,借势新能源浪潮,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谓势在必行。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丰田官宣上海建厂的当天,正逢上海“新春第一会”拉开帷幕,并正式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8.0版行动方案,共58条任务,旨在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推出经营主体可感可及的务实举措。

2、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准备讲什么新故事?

“我深知,没有中国政府、特别是上海市政府的支持,特斯拉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

这是2020年1月7日,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交付仪式上,马斯克的动情发言。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当之无愧的“产业高地”,携手新能源的数十年里,上海和新能源产业讲出了一个合作共赢的样本故事。

今天,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产业带,每出口5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上海港口。

综合上海市经信委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34.3%;新能源汽车的产值达到3467.9亿元,同比增长31.3%。

产业侧的成果之外,上海人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更是位居全球各大城市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上海全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达到30.3万辆,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65%,累计推广量高达131.6万辆。

图片

2023年上海市汽车销售市场分析报告

位于上海市东南位置的临港区,见证着这座新能源第一城的辉煌成果。

在上汽集团和特斯拉两大龙头集团的带动下,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这片土地上铺开。

当前阶段,围绕临港区,已经建设有涵盖电池、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生态链。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已发展成为临港新片区经济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强的前沿产业,并不断外溢至整个长三角片区。

这也是为什么,雷克萨斯在中国建厂的第一站,就选择了这里。

参考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全中国最爱雷克萨斯的5座城市里,有3座都位于广东省,然而在决定品牌命运的这一关键抉择上,广东靓仔们真金白银的热爱,最终还是败给了上海滩的十里工厂。

而对于上海来说,携手雷克萨斯,也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锦上添花,同样也关乎“新能源第一城”的未来。

在供应链高度集中的当下,城市与城市的新能源产业交锋,往往都是以品牌竞争的形式展开。

这之中,对比合肥的蔚来和比亚迪、杭州的极氪、常州的理想、金华的零跑,上海虽有特斯拉和上汽两大巨头坐镇,但在产业高端化空间上却有所受限。

从芯片内饰,到电池智驾,不仅依赖性价比车型“走量”,同样也依赖高端车型“走质”,不断研发创新。

而作为外资豪华品牌中的佼佼者,雷克萨斯近年虽销量受到冲击,但其品牌高端心智仍在,背靠的丰田集团也是规模雄厚,在沪设厂,无疑进一步补全优化了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品结构。

不仅如此,考虑到此前新能源市场高度内卷时,各大品牌曾纷纷向上游供应链传递压力,回款周期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也迫切需要优质客户来缓解资金压力。

对于本土新能源产业链来说,携手雷克萨斯,不仅有着可观的项目回报,同样也是打入日本车企供应链体系,走向全球视野的新机遇。

最后,雷克萨斯选择落地金山区,同样也有望助力上海在临港新片区之外,探索新能源产业多区位开花的可能性。

参考《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海以87.8的综合成绩暂列第一,但距离紧随其后的深圳、常州,仅有几分、甚至零点几分的微弱优势。

图片

在此基础上,雷克萨斯落地上海金山区,绝非只是简单的产能转移,或是特斯拉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是基于新产业模式的全新探索。

一方面,从地理区位来看,金山区毗邻汽车产业链完备、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进一步缩短了两地汽车产业链的物理距离,有助于作为两地汽车供应链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相互交汇、协同的“桥头堡”,进一步夯实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地位。

另一方面,雷克萨斯在官宣时也提到,将“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合作、氢能、智能自动驾驶、电池回收再利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目标。”

而金山恰是上海氢能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根据《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2-2035年)》,到2025年,金山氢能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述规模化、产业化的氢能产业资源,同样有望与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形成适配,在临港新片区之外,打造属于上海的“未来汽车新高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双方的携手,可谓天作之合。

3、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不同于特斯拉超级工厂故事里的“人和”因素,上海和雷克萨斯,是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水中携手,也是在上海多年新能源产业布局积累的“天时地利”中结缘。

正因如此,雷克萨斯自身电动化转型的成果,对于双方合作的前景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作为昔日合资品牌中为数不多坚持进口策略、终端长期加价的品牌,油车时代的雷克萨斯不乏“辉煌时刻”,更是少数面临新能源和自主品牌冲击,能够坚守价格区间的品牌。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共计销售181,906辆,较去年同期增长0.3%,增长的成绩虽并不突出,但对比同期销量下滑28%的保时捷,和全年交付量下跌13.4%的宝马,已经算是豪华梯队里的“幸运儿”。

但和其他豪华品牌一样,电动化转型的滞后,使得雷克萨斯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并不突出。在中国市场,雷克萨斯的电动车型几乎没有存在感,消费者对其电动化产品的关注度远不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

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雷克萨斯扭转业绩的关键,或许并不是在沪建厂,而是真正能够推出与中国消费者共鸣、经得起残酷市场检验的本地化纯电动产品。

对此,丰田内部的高管也心知肚明。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丰田汽车公司CTO中嶋裕树就曾大力渲染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电动化的全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在我们心中也是不会变化的,今后丰田在中国市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动化产品的发展。”

至于最终的成果如何,市场仍然是最好的检验。

毕竟,汇聚全球新能源最完善供应链的上海,未来只会赢得更多豪华品牌的青睐;而一旦错过了上海建厂所带来的机遇,雷克萨斯的梦想并不能在别处得到实现。

       原文标题 : 长三角豪赌:丰田章男为何把电动未来押给上海?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