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能源造车要不要对外联合,如何平衡创新与效率的关系?

2021-07-15 14:56
趣识财经
关注

撰文/疏狂

出品/趣识财经

新能源造车,在一派繁荣的场景下,却暗潮汹涌。

在激烈的竞争中,车企逐渐分化出了两种造车模式,一种是独立研发模式,如特斯拉等;一种是联合造车模式,如北汽、广汽等。

具体来看,在独立造车模式下,车企需要不惧成本投入,押注研发寻求自身突破;而在联合造车模式下,车企需要专注于整合各方资源,拥抱科技新势力,寻求效率突破。

各大造车势力资源禀赋不同,两大模式无绝对优劣之分,却点燃了人们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到底车企要不要对外联合?如何平衡创新与效率的关系?

无形的“双刃剑”

之所以会出现两种造车模式,主要因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而在人工智能领域,车企普遍不具备优势,无法与华为、百度等科技龙头抗衡,于是,才有了车企要不要与之高度联合的分歧。

有人说,车企不适合与科技企业进行整体方案的外包合作,因为车企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控制权,就像特斯拉一样。这种独立研发的发展思路确有道理,让自己手中掌握更多的技术专利,值得肯定。

不过,这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车企倾力投入自研时,巨额的成本支出不可被忽视。这有可能直接引发一个现象——烧钱。关键是,钱烧完了并不一定保证自研完全成功,因为这背后的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实验室建设、专业人才招聘、核心团队搭建等。

另一方面,时间成本也是车企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技术研发除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投入外,研发周期的长短更是对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投入应用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产品甚至一个企业的成败。它能左右一家企业的战略方向,一旦出现偏差,则可能会错过市场先机,对于企业来说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想当年,乐视造车,最后落得惨败,烧掉260亿元仍不见量产,某人还因此背上了“老赖”之名。

事实上,人工智能被誉为新能源车的中枢大脑,而在这个赛道上,华为和百度就是超级玩家。

论智能研发,车企想要直接PK华为,即便是每年投入千万元,也不一定追的上。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联合造车显然有一定道理。

纵观与华为合作的车企,诸如北汽、广汽等,也形成了一种发展气候。

比如在北汽与华为的联合造车中,华为便提供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以说,华为在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投入和积累,完全领先于传统车企。由此带给北汽产品的智能化特征,也是自研产品所不能比拟的。

从产品层面看,还是以北汽为例,从中可见联合造车的种种好处。从去年开始,极狐阿尔法就因为其自身携带的大量智能分子屡次出圈。

这款车的IMC架构,经过高标准设计与验证测试成熟,可以满足多车型规划,各类产品定义,多种关键技术与关键系统搭载,拥有高智能的电子电器架构与可升级的云端服务,高性能与高安全的三电技术。

而这也是北汽与华为、麦格纳、戴姆勒等全球顶级企业一起做的,成了全球首个商业搭载5G技术的架构。

基于IMC架构中对自动驾驶的布局,百度在前不久宣布和北汽合作,发布了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当然,这里面包含了百度最新一代的共享无人车技术(第五代Robotaxi)。

如此快速的产品迭代与基础更新,与华为、百度的强强联合密不可分。

试想一下,北汽要在如此短时间内独立实现智能产品迭代,有没有可能?如果北汽自己组建团队,做与华为类似的解决方案,这要消耗多少成本?显然,与华为合作,对北汽而言是最合适的。

传统规模经济时代的优势企业往往拥有独占资源,在相对封闭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作为自己的护城河。数字经济时代,每个企业都可以与其他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去做一件事。

有效联合中的高效因子

接下来,换个更大视角,看看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参观过汽车工厂的朋友都明白,很多工厂的造车工艺都有专业的外包机构来做,车厂主要负责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等。

其实,主机制造厂能够掌握的,都是应用层面的技术能力,面向不同消费者,进行应用层开发。

基于这种架构和概念,车企必须进行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开发,进而放开手脚,进行优质资源的整合加速。

正是这一条条“隐居幕后”的产业链,才有了形色各异的新能源车闪亮登场。显然,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一家乃至数家企业都不能全部覆盖,联合造车是一种新趋势。

可以说,汽车行业具备最长、最完整、最复杂的产业链,包括之前所说的人工智能。

跳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来看,各通过整合发展走向成功的行业大厂并不少见,腾讯便最具代表性。在快手、美团、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新老巨头背后,都有腾讯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投资的公司数量超过800家,其中超过70家已上市,超过160家是市值或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仅去年一年,腾讯便对163家涉及多个行业的初创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超过120亿美元。

一切现象都在说明,不管公司大小,有效的联合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

很多身在汽车行业的人,也不会自研or联合存在绝对判断。即便自研能够保证车企掌握技术控制权,但有效联合的优势仍不可被忽视。

按照业内人士观点,“其一,新能源汽车行业细分多,且各具优势,联合才能集百家之长化为己用;其二,新能源行业飞速发展,资源整合往往比自主研发更有效率,这样能更迅速的抓住风口;其三,强强联合还体现在平台可以借力打力,发挥品牌共建优势。”

不难发现,很多车企与科技企业的联合正走向深入,当然,科技领军企业如何选择合作车企,却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举例来说,想要与华为合作的企业有很多,但真正实现落地的却不多。其中一个择企标准,便是更加偏爱与开放发展型车企展开合作,这与他们的开放性禀赋相关。”曾有接近华为的行业人士公开这样说。

这意味着,华为能够选择北汽、广汽、长安等车企合作,也是看重了其资源整合能力。当然,资源整合,并不是简单的资源打包,而是1+1>2的整合,在一个正确、完整的资源整合案例中,每一个被整合的资源都会收获很多。

当然,几乎每一个人都明白,单打独斗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新时代需要新的资源聚合的模式探索与创新。对于车企而言,智能化转型不可逆转,任何一种造车模式的选择,都是基于各品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毕竟,适合自身发展的,才是最佳方案。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