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小米造车,比亚迪等传统汽车巨头是绕不过去的坎

2022-09-07 09:41
何玺
关注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小米汽车真的要来了!据消息透露,小米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将是轿车,而且定价可能上探30万元+档次。

超过30万元的小米汽车,有多少人会买?

01

小米汽车价格是个热门话题

在8月初公布的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里,小米位居第266名,相比2021年上升了72名,显示小米这个品牌随着手机业务的全球扩张,已经越来越具备跨行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小米向包括汽车在内的多个行业实现边界扩张,也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其首款车的售价,一直就是舆论关注的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官方至今并没有正式发布过关于首款车的技术细节和售价。迄今为止,所有的相关报道都只是“据知情人士透露”。不过,去年雷军曾经发起过一次关于未来小米汽车定价的民意调查,其结果对实际的定价,应该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当时雷军提出的问题是“你希望小米第一辆汽车什么价格?”调查数据显示:在1万7千多名参与调查者中,希望售价在10万至20万区间的人占了81%,是绝对多数;支持20万到30万区间售价者约为11.5%,属于少数派;而赞同30万元以上售价的人,比例仅为7%。显然,30万元是小米用户心目中的价格“天花板”。

事实上,自从小米去年3月份宣布,正式成立负责电动汽车的子公司、并承诺“10年投资100亿美元”造车后,关于其首款车何时下线、以及定价水平,都早已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尤其是大家都关心的售价,更是屡屡引发流量话题。讨论中,许多人都表示小米自手机时代开始,就一直在用“年轻人的第一部”来吸引用户,进入造车时代后,大概率还是会采用相似的营销策略,因此“年轻人的第一部车”极有可能成为小米首款车重要的宣发Slogan。

而“年轻人的第一部车”这个标签,当然直接与性价比挂钩。因此在相关讨论中,相当多网民认定小米新车的售价会在20万元以下、甚至10万元以下。此前有人猜测,依照小米在手机行业的惯常做法,其正式定价也有可能会是“比20万少一元”的199999元,或者是“比10万少一元”的99999元。然而也有产业链人士根据相关信息判断,小米的首款车大概率会配备禾赛科技的Pandar128激光雷达,再配合小米自研的智能技术,以辅助驾驶作为销售亮点。因此,根据这些核心系统及其配套设备的成本来倒算的话,小米首款车型中的高配版售价恐怕不会低于30万元。

时至今日,这些讨论依然继续,而且更加引人关注。

02

小米汽车售价上探30万+,能卖出去吗?

笔者看来,小米新车的售价范围,其实在雷军那次调查中已经大体给出了——就是10万元到30万元这个区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价格区间,几乎涵盖了目前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售价范围。这一点,从当前系能源汽车全球销冠比亚迪的情况就可清晰看出:当前比亚迪每月销售的10余万台新能源车,基本都落在10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里。而根据2021年国内市场乘用车上险数据,在全年传统汽车和系能源车的销量总和中,售价处于10万至30万元区间的车型占比高达近60%,是绝对的主流市场段位。

在这个大范围内,笔者预估小米将采取多车型分段的覆盖策略,比如入门级车型价格在15万以内,中等车型价格在25万以内,中高端车型上探30万+。这样的定价矩阵,基本涵盖了年轻人消费群体从“第一部车”,到工作稳定后寻求改善的“第二部车”,甚至为小家庭的准高端消费需求也留出了空间。

应该注意到的是,当前在关于小米汽车定价问题的讨论中,最热烈的话题并不是小米新车将在哪个价格区间,而是小米能不能把车卖到30万+的“准高端”档次上去。

关于此,笔者认为一切皆有可能,关键还得看小米新车是否能与其他品牌,在配置、体验感上形成足以匹敌的对标。当前,能在这个价位上站稳脚跟的,基本都是“新势力”中的头部厂商。例如,号称“蔚小理”的蔚来、小鹏、理想,均是30万+价格档位的主要玩家。

其中,蔚来8月份交付1.07万辆,是“新势力”中当前准高端市场上的领先者。以蔚来的主打车型ES6、EC8、ES8为例,售价从35万元开始、上探50万元以上档位,其主要卖点就是对标传统品牌豪华SUV的宽大空间,以及依托混动系统实现的、超越普通纯电新能源车的续航力,加上极具科技感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技术,令其备受消费者青睐。除了“蔚小理”外,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华为,也通过与塞力斯的合作,推出了类似的车型问界M5、问界M7,同样以大尺寸、舒适的SUV驾乘体验、超强续航的混动系统、以及高智能的辅助驾驶系统吸引消费者。问界系列也是30万元+档位的强大竞争者,8月份交付量达到10045辆。

相对比之下,小米如果能够在续航里程,补电效率与便捷性,科技含量(智能化程度)等几个关键指标上,达到与“蔚小理”、问界相当的程度,再配合小米的品牌号召力,其销量应该也能达到类似的水准,月交付破万辆问题不大。至于能否再向上跃升,就要看新车落地后实际表现出来的产品力、以及生态方面的配套竞争力了。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