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解读毫末智行自动驾驶量产底层逻辑

2022-09-14 10:28
赛博汽车
关注

03

大数据、大模型的自动驾驶3.0时代

顾维灏将自动驾驶演进分成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不同之处在于,驱动因素不同。

硬件驱动的1.0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是,感知能力主要靠激光雷达,认知方式依赖人工规则,整车成本高企,自动驾驶里程数据在100万公里左右;

软件驱动的2.0时代,AI在车上广泛应用,但还是小模型和小数据训练的方式,传感器的识别结果开始融合,但还是基于结果的后融合方式,认知方式依然以人工规则为主,自动驾驶里程数据在100万到1亿公里之间;

数据驱动的3.0时代,在顾维灏看来决然不同以往,数据可以自己训练自己,自动驾驶玩家的侧重点,转移到高效获取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知识上。

当然,自动驾驶3.0时代,被毫末智行看作更高层级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需要大模型和大数据,大模型是工具,大数据是食粮。这个食粮需要多少?毫末说1亿公里以上。

关于大模型,目前业内的主要认知,也正是将大模型应用于自动驾驶,而毫末智行下手的更早,两年前就开展了基于Attention机制的Transfomer大模型在自动驾驶行业的落地研发。

同时顾维灏还提到,训练大模型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举个栗子:

一个千亿级别参数,百万个clips大模型,需要上千卡的GPU训练几个月时间,训练时间周期和成本高企。

所以毫末智行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MANA超算中心,这个超算中心的目标是,千亿参数百万clips的大模型,整体训练成本降低200倍。

由此,毫末也成为第一个建设超算中心的自动驾驶玩家。

所以最后的落点,就落在了获取数据层面,既要优质,还要便宜,最后还能大规模获取。

有没有先例可循?

特斯拉是一个答案,恐怕也是唯一的答案。具体来讲,特斯拉的FSD快速迭代的时间,和交付量爆发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同步。

业内的广泛认知是,正是大量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进入用户手中,使得特斯拉可以在影子模式下短时间大规模收集自动驾驶数据,对FSD迅速进行迭代。

毫末智行正在复刻这条道路,在短时间内将辅助驾驶产品大量搭载上车,快速获取数据。

而且相比于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成本更低,也更容易大规模铺开,成本和速度上都有优势。另外在数据的有效性方面,用户真实使用的数据对于大模型来说,也算精品粮了。

不过相比特斯拉,毫末智行的优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长城汽车提供了数据容器,毫末智行并不需要像特斯拉一样生死挣扎数年才能迎来翻身。

所以张凯也说:

辅助驾驶是自动驾驶落地的必由之路,毫末坚定的选择渐进式自动驾驶落地路径。

而相比之下,业内争论已久的另一条路线,那就是以Waymo、百度为代表的跨越派,一开始就将目光锁定在L4级乃至以上的自动驾驶上。

对错暂且不论,但在自动驾驶落地的步伐上,毫末智行和特斯拉,确实走在前面。

但终局,似乎还没有到来,特斯拉的FSD被曝出问题是常事,毫末智行的城市NOH,还有待市场验证。

所以渐进派和跨越派,你站哪边?

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原文标题 : 解读毫末智行自动驾驶量产底层逻辑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