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打产品缺位的牌,下一个“理想ONE”在哪里?

2023-02-14 09:23
科技新知
关注

新的分级

插针先要见缝,首先就要思考当前产品设计的上限和下限。有了范围,再避开已经拥挤的赛道,做排除法会简单得多。

A0级车,10万以上的产品,可以作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主流产品设计的下限。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需求仍是以家庭、多用途为主,尤其是低价位区间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极致追求,空间小用途少、最大工况续航300KM的A00级“老头乐”,能做的事情过于有限。

产品设计的上限,可以认为是类似于蔚来ET7、小鹏G9、理想L9、腾势D9等新能源“大满配”。

这些市面上的顶配车型均为各家车厂的旗舰系列,无论是续航、智能化、空间在当下都属高档,基本上对应了传统家用车的顶级选择——奔驰E级、宝马x5、丰田埃尔法等。

由于汽车电动化摧毁了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的评价体系,原本类似于V12>V8> V6>V4>V3的粗暴鄙视链不再适用。“动力壁垒”不再,新能源汽车的评价体系转到了空间座舱、智能化、辅助驾驶、芯片等更加多维、更加整体的层面上。

顶级的新能源车有的强调空间和功能,有的主打软件生态,但同时也标定了这个级别的产品形态与价格区间。50万的价位,几乎是当前家用新能源车的顶端。尤其是当前以BBA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十分拉跨,国产自主品牌的接受度日渐高涨,当前这些“大满配”车型重新定义了家用顶级汽车的售价区间。

但顶级售价区间的产品,并不一定是车企“钻空子”的好选择。

顶级价位意味着消费者存量十分有限。对于主流车厂来说,拥有一款顶级产品是彰显自家实力的象征,这个赛道未来只会越来越拥挤。并且,后入场的品牌不论国产还是合资,如果价格想要超越50万,都将直接面临这层壁垒,接受市场对其产品在超越性上的质疑。

以50万的价格作为顶端,再往下看主流产品替代。

替代B级轿车的新能源车型,市场上已经出现。这条垂直赛道中原本的主要产品主要是雅阁、凯美瑞、帕萨特、迈腾等,现在的新能源车则以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豹、长安深蓝SL03等为主。这些车型在推出后极快地放量,逐渐成为B级新能源轿车的标杆。

打产品缺位的牌,下一个“理想ONE”在哪里?

虽然说当前新能源B级轿车对比传统车型仍算是小贵,价格基本上是对标雅阁、凯美瑞、帕萨特、迈腾的顶配。但随着后发者在性价比层面的赶超(如长安深蓝SL03),这个赛道预期将会越来越卷,否则很难产生足够的竞争力。

特斯拉、比亚迪两大成体系化的巨头在前,消费者拿着保值率、内饰、价格、故障率一系列“火眼金睛”对比性价比后,B级轿车显然也不是“钻空子”的好选择。

再往下探,A级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逐步成型,且已经萌发出具有统治力的产品。

这个级别的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更加极致,在使用场景、使用成本、耐用性等层面都有更加挑剔的要求。这个细分市场之前都是传统的合资车型占据,如朗逸、轩逸、卡罗拉等。但随着国产品牌和新能源的崛起,原本的格局已然发生转变。

2022年朗逸、轩逸、卡罗拉的销量同比均呈现下滑趋势,分别为-4%、-15%、-19%。萎靡的增长表现一部分源自全年整体A级车的销量下滑(-4%),但这背后反应更多的是国产品牌销量增长。

作为替代,比亚迪秦PLUS、埃安S的销量快速放量,2022年销量分别为315273辆和116332辆,同比增长达到86%和68%。此外,比亚迪宋PLUS在2022年的销量也达到了454985辆。

可以预见,接下来类似于比亚迪秦、宋的车型,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卡罗拉和RAV4,用极致的产品力抢占市场,最终可能还有机会登上全球车型畅销榜。后发车企在这个赛道寻找“产品投机”,最终结果很可能只有“送人头”一个结果。

在排除了上文所述顶级售价区间、B级轿车、A级车的赛道之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空白缺位逐渐呼之欲出。

空白何在?

对照现有体系下的汽车分级,以产品相对缺位和尚未出现绝对统治产品为前提来寻找空白缺位,有两个区间较为明朗。

首先是新能源C级轿车。

当前C级SUV已经有理想汽车打入了次主流品牌,但轿车仍然是“56E”(宝马5、奥迪A6、奔驰E)的天下。对标BBA的平均售价区间,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数量和竞争力还不够高。

由于比亚迪汉的均价明显低于30万,均价超过30万的C级知名新能源轿车,只有两款产品,算上猎装轿跑的极氪001,另一个则是蔚来ET7。

虽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SUV车内空间更大,允许搭载更多智能化等硬件;或者SUV底盘更高,可以更安全地放置电池组。但如此清晰的产品空缺,可能是未来车企较为不错的切入口。

其次是新能源B级SUV。

目前,这部分市场处于特斯拉Model Y掌控之下。虽说竞争性产品还有比亚迪唐、蔚来ES6、问界M5,但这三者的年销量分别为149198、42012和54534辆。这样的表现与特斯拉Model Y高达346063的销量完全无法抗衡。可以说在B级SUV领域,除了特斯拉Model Y以外,不存在爆款产品。

造成这种情况,或许并不是因为Model Y的产品力过于优秀。事实上,市场上关于该车型的吐槽一直存在,内饰简陋、做工粗糙等等。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尚不能落地兑现的现阶段,特斯拉主打的汽车智能化还不能构成强有力的卖点,但架不住与Model Y同级别的产品着实让消费者“选得别扭”。

作为对比,比亚迪唐还没用上最新的3.0平台,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了没多久就改款的风险不得不考虑;蔚来ES6销量从几千下滑进一千大关,“自己走着走着就摔了”;问界M5口碑挺好,但销量迟迟冲不上万辆关口。

再往下,消费者更不太可能选择零跑C11,这种销量异常下滑却换不来一纸公告解释的车企。不过,如此局面也暗含着产品“投机”的机会。后发车企在这个区间或许能通过更细致地深耕,换来爆款的可能。

写在最后

归根结底,“产品投机”并不能当作车企细水长流的运营方向,只能是暂时借力的一根杠杆。但对于病急的人来说,无疑也是一剂强力的“大补汤”。

造车最终拼的还是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和成体系化的能力。转型慢的车企,将面临几年的冷板凳和淘汰的风险;体系化运营不佳的车企,也终将在销量、供应链、利润率的三座大山下被磨成齑粉。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未来只会越来越窄,产品品类也只会愈发细化。

随着竞争内卷的逐渐升级,汽车产品大战愈演愈烈。长安推出UNI-V iDD和UNI-K iDD共计6款车型,剑指15-21万价格区间;比亚迪发布2023款秦PLUS dmi的售价,除顶配外的车型最高降价1万;特斯拉也有消息称,准备发布Model Q,售价一步到位砍到15万。

新推出的新能源车售价越打越低,性价比越来越高。先行者们开始挥动体系化工业的力量,绞杀场内的小玩家。毕竟目前市场上现存了一百多个品牌,玩家减少的空间不仅有,而且还很大。

       原文标题 : 打产品缺位的牌,下一个“理想ONE”在哪里?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新能源汽车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