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李刚上书引发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大讨论


处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汽车工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李刚先生在给朱总理的信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说:

我国轿车发展历史是1980年代先搞合资,至今使用外资品牌,自己没有开发能力,就将进入WTO,并且以后还有18%~25%的关税保护。

此后WTO对我国的压力可能不会像当年对日本的压力那么大,但开发自己品牌的课要不要补,将影响今后发展全局。

汽车产品尤其是轿车开发技术,是汽车产最核心的技术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制约着产业发展。不但决定汽车性能和质量,也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前途。

在我国中外合资企业中,所谓技术转让只是转让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资料和企业标准等的特许使用权。我们已为此付出昂贵的费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外方所有,并未转让。中方无权对产品作任何改动,而汽车产品的开发技术却从来不转让,却是永远依赖外方,我们走的是一条“开放”,但是“依赖”型的路。

80年代中国想发展轿车工业,但是没有产品,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管理经验,没有人才,通用汽车帮助出了个主意:搞合资。邓小平立刻批准。

但是中国人并不了解合资。李岚清说,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合资搞起来以后,中国人认为,合资企业是我的,合资技术已经是我的,国产化的产品是我的。

上海花了十年功夫把桑塔纳国产化,但是这才发现,大众的产品已经换了两三代,桑塔纳早已经是昨日黄花,新的产品还要继续引进,而且外国人并没有说这个产品不是他们的。

在入世之际,中国依然没有自己的轿车产品,没有开发能力。

大门打开,外国产品将长驱直入。

比较了利害关系,中国汽车工业只能选择继续合资。

李刚认为:下世纪中叶我国将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汽车普及达到当今全球平均水平理所当然。所以,现在已经不是讨论要不要普及汽车和要不要这个世界最大汽车市场问题,而是如何进入这个市场的决策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基本上有两条道路:一是,继续走“开放、依赖型”的路,并把它走到底。二是,找一条“开放、自主型”的路。

所谓“开放”,就是进入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政策中。各方面与国外做广泛协作和交流。

所谓“自主”,就是企业控股方能按出资比例自主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对企业经营做出自主决策,以保证本企业和所在国的最大利益,不受操纵和误导。反之则是“依赖”型。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不能自主,在其他管理上也就谈不上自主。

世界各国通常用是否有独立产品开发技术来区分是“依赖”型还是“独立”型汽车企业,投资比例往往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国依然如此。如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北京吉普、广州本田等合资企业中,我方股比除上海大众是50%外,其他都处于控股地位。

但由于外方掌握产品开发权,并且占据要害部门的主要职务,董事会决定重大事务要全体通过,所以虽然我方是法人代表或占多数席位,但董事会还得违心或被动地做出资金外流的决策。如对外方专家的人数和待遇;产品质量认证和鉴定;工厂设计的委托;协作配套厂的选定;产品改型和设计费用;进口设备选购及价格等等不胜枚举。

实际上中方有求于外方,无权也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这种做法现在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在合资企业中,职工待遇显著增长,市场上原装、洋品牌备受欢迎。企业赢利,国家收税,地方上能带动就业,各方都有利可图,感觉良好。

不能否认,这种借鸡下蛋、借船出海的办法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比较轻松、省力地把汽车工业搞上去的办法,不少国家也是这样做的,但这种办法终归是权宜之计,不应走得太广,时间不宜拉得太长。

现在我们已经走了17年,轿车已全部合资,载重车也将步其后尘,被迫合资。这样走下去,我们将丢掉全部市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于国、于企、于老百姓都不利。在汽车业界,有不少老同志和企业家都已经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不愿也不敢说出来。因为当前走“开放、依赖”的路有甜头,而走“开放、自主”的路有苦头,它太难,费力不讨好。

在国有企业中,面对几万或十几万要吃饭的职工和大量债务,若没有国家力量,绝不是一届政府、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位企业家自己可以办到的。于是无可奈何,只得求其次地说:“就这样干下去吧!好在国内与外国人合作造车,总比进口车强”。

但是设想一下:一个合资企业里的万国牌,小批量,重复建设高潮将在中国重演。由于价格仍受到关税保护,一场低效、浪费、高价格的“非价格竞争”局面将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出现。

这样给我们自己留下的发展空间和主动权还有多少?我们将如何向子孙后代交待?现在是政府痛下决心的时刻。

李刚先生用“是否有独立产品开发技术来区分是依赖型还是独立型汽车企业”,而投资比例往往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然而在合资企业里开发由中方独立拥有的产品技术,这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李刚先生的建议是:

应该集中力量对汽车产品开发工作做好补课和创新,从而铺平一条“开放、自主型”汽车工业的康庄大道,现尚为时不晚。

一是补课。在三五年内尽快把传统汽车(集中体现在轿车)的开发技术学到手。经过消化吸收后,把这些本领用于开发适合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多层次汽车产品上(包括提高改造农用车)。

二是创新。针对下世纪5年~10年内即将出现的新一代汽车设计概念,我们要进行追踪,制定研究创新课题和目标,限期完成。如当前课题有燃料电池、高能蓄电池、储能器、电子动力传动、轻型材料及有关的加工技术等。要求既要机理过关,又要能变成物美价廉的汽车商品。要组织一个以官(政府)为首,以产(企业)、研究(研究所)、学(大学)为主体,以金(融)媒(体)为两翼的一个国家级联合开发下一代汽车的创新工程,用10年左右时间,赶上西方汽车研究开发水平。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汽车产业和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同时要用政策投资来启动多元化投资机制,为开放、自主型汽车产业融资开路。

……利用各种渠道,不拘一格吸纳国外有关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参加合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