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李刚上书引发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大讨论


2003年6月,苗圩在北大做了《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问题》演讲。

他讲到:汽车工业发展后起国家的汽车工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做完全开放模式,政府在产业分工当中,扮演部分制造商的角色,使汽车的相关产业带动就业、税收等。

因此,政府的政策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鼓励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多家跨国公司竞争的格局。这样模式的发展国家有巴西、墨西哥、西班牙、加拿大等。还有一种发展模式叫做自主发展模式。最典型的是韩国。它基本上只靠本国的资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也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但是基本上排斥外商直接投资。政府的政策就是直接干预,举全国之力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从2000年起,汽车行业就起了大的争论。我们汽车行业的两位老领导陈祖涛和李刚,纷纷上书中央。他们两位专家的观点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展模式。自主发展模式和完全开放模式。

陈祖涛同志主张完全开放、自由竞争,既然加入WTO了,所有东西都可以开放。什么品牌、自主开发、股比,都可以开放,就是利用外资来改造我们的企业,促进发展。现在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加工厂,就是不维持自己本国产业链的完整,不要什么自主开发,就给人家加工,因为有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实际上也是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也就是自主发展模式,李刚同志提出的。他说,六十年代我们那么困难,都把两弹一星搞上天了,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举全国之力发展民族汽车工业?靠合资不能真正发展汽车工业,外国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拿来给我们。我们要把一汽、二汽联合起来,自主发展民族汽车产业。接着一批学者说,政府拿出800-1000亿,然后官、产、学、研一起开发民族小轿车。……东风公司向何处去?我们经过了细致认真的研究后,既不赞成完全开放的模式,也不推崇完全自主的模式,我们提出了一条:在竞争合作当中同步发展,竞争与合作同步发展。这个选择基本上是倾向于完全开放模式的,但不能“完全开放”。

我和陈祖涛同志也有过交流,看过他给江主席写的信。我是80%赞同,20%反对。他开始说我同意他80%就很满意了,后来他又回来问我,说那不同意的20%在哪里。比如说品牌我不能放弃,比如说股比我不能放弃。今天,我见到一位同学,他写给我们一位教授的一封信,这位教授写了一本《WTO与中国汽车工业》的书, 这位同学正在做博士后研究,他选择的课题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他在信中给这位教授提了一个问题:股比为什么不能放弃?为什么要坚持50:50?我们对此也是大声疾呼,不赞成陈祖涛同志的观点。50:50已经是最后防线了,因为这个不违反WTO的规定,东南亚许多国家尚且规定本国的股份必须达到51%。因为上海大众开了50:50的先例,我们就沿袭下来了,这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想一想,如果破了50:50的防线,我们完全没有发言权。外国汽车公司可能不找我们合作,他可能找一个乡镇长,让这个乡镇长以土地出资,别整天来要开董事会,要自主开发,要管理等,就坐在家里等着分红就好了。这样,他会甩掉我们现有的一大批的基础,完全在新地上盖大楼。这样一来,不要说对东风这样的老的三线企业,就是上汽、一汽这样的企业的现有合作都不可能了。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大声疾呼,政府不能再放松了,因为汽车产业对中国太重要了。既然WTO我们选择要加入,那么加入进去之后就要面对这种现实,就要在这种情况下找到我们发展的出路。

很明白,汽车工业合资股比之所以不能放开,就是国企将因此“完全没有发言权。外国汽车公司可能不找我们国企合作,他可能找一个乡镇镇长合作”。国有大集团就没有活路了。


针对撤销股比限制的话题,国家发改委进行过调研,当时正值“十一五”规划制定之际。当时调研结论认为,50%的合资底线没有帮助中国企业取得决定权,合资企业的控制权实际长期为外方掌握,包括研发、采购、营销、人事等,股比底线其实已失去意义。

但当年年底的“股比讨论”遭到了包括上汽、北汽在内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强烈反对。他们普遍认为,必须坚持50%的合资底线,否则中国汽车工业将遭重创。对国有大汽车集团来说,合资企业是摇钱树,是生命线,绝对不能放开。如果把合资公司去掉,把合资企业相对应的零部件利润去掉,很多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其实就是一个空壳。

有人指出:很多企业已经默认在合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品牌拥有者。我们是想通过合作,拿到技术和管理能力,慢慢发展自己的品牌。大家遵循着所谓的“奶妈理论”。合资企业中方的奶水奶给外资品牌,我们从中赚了钱然后才能养自己的孩子。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对合资企业股比的限制,确实起到过保护国有资产的作用,但是“50:50的股比规定不是万岁的”。

2008年张小虞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现在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整车合资股比已在某些环节上有所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化,未来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整车合资股比50%∶50%可能不再严格限制了。”

2009年,搜狐汽车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是明确反对放开股比限制的老总,仅占两成(全部是自主企业老总);另外还有不到两成的老总,明确表示应该放开。此外的六成多老总接受现状。

至于民营企业,根本不关心合资股比问题,因为国家根本不会考虑让他们与外资合资,所以他们的态度最为开放。李书福表示:“只有全部放开才可以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在对投资50%的限制政策,对汽车工业发展很不利,并不是保护了中国汽车工业。反过来,外资认为中国政策限制外国车企进入中国。”

在中欧汽车产业论坛上,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谈到“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激起了又一轮激辩。

合资股比是一个利益问题,不是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是:国有企业都死了,谁来负责发展中国汽车工业?

这也反过来印证了陈祖涛先生的观点:开放应该是两个开放:允许外资加大对国内汽车工业的投资,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汽车工业。

2004年,原来的一汽老总耿昭杰一席话惊醒世人:中国汽车业要有自己的品牌。

企业靠什么生存?靠品牌。如果生产的都是别人品牌的车,这不是你的辉煌。

我们应该把自主开发作为最神圣的奋斗目标,不只追求眼前的效益,要从长远看,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这样才能够自立于世界之林。

耿昭杰认为:现在一汽效益的百分之八九十来自轿车,轿车效益的百分之八九十又来自一汽大众。一汽大众每年产生的巨大效益,德国人得到了,中国人同样得到了,即使他们从技术转让、散件出售等方面还得到很多效益,中国人从合资中得到的效益还是大于外国人。从经济利益来看,合资对我们是有利的。合资还为我们培养了很多人,很多人才是通过到国外学习、交流以后成长起来的,如果是封闭式的自己干,就不会出现这么多人才。

合资的路子要肯定,但不是我们希望的最后结果。

如果企业所有的部门都和人家全面合资,就意味着放弃自主发展,就很难保品牌还是自己的。自己没有产品开发,只是生产别人的品牌,就只是一个装配厂,不是一个完整的汽车公司,这是很危险的,无论你的股比占多少,你对合资企业也没有控制力。你得成天跟人家讨饭吃,不给你新产品,你就活不下去。

我们干了50年,干来干去还没有自己的品牌,什么都是人家的,等于说参加奥运会请的都是外国运动员。尤其是作为在汽车战线上干了五十年的老兵,我们对这样的结果是很不甘心的。……直接把外国的产品拿来生产,经济效益来得快,而且不需要巨大的投资,因此风险也小。搞产品开发需要有很大的投资,见效比较慢,还有很大风险,所以很多人就采取“拿来主义”。特别是大企业有这种条件,国家能给它批项目,资金方面还可以得到支持,同时因为企业名气比较大,比较容易找到国外有名的企业合作,往往这条路很容易走成。而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不愿意再走艰苦的路子,就放弃了自主开发。

虽然在内心里也认识到应该搞开发,但是因为搞开发太辛苦,就不想干了,对此有些老同志反映非常强烈,表示很气愤。

现在出现一种奇特的情况,就是那些没有条件合资的企业,反而积极搞自主开发;尝到合资甜头、现实得到巨大利益的企业,越不愿意搞自主开发。

注:上汽包括五菱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里写道: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

       原文标题 : 李刚上书引发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大讨论 | 贾新光汽车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