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比亚迪们的“备胎”计划,能补上智能化短板吗?
竞合博弈故事多,战略后手不能少
由智能化引发的汽车产业结构的重塑,意味着燃油车时代经过多年博弈所形成的规则和默契已经出现裂痕,在新的合作关系还不稳定之时,各方都想要争取多一点的话语权,于是就难以避免地会上演一些微妙的多方博弈桥段。
首先,技术提供商为了自己造车,或者让技术优势最大化转化为商业价值,不会一次性把所有技术外供,而是普遍会有所保留。
任正非在内部公开信中讲过“三年不造车”的承诺,但三年很快就过去了,余承东也公开表态,把BBA列为“一把干掉”的对手。从华为的角度而言,如果要大举进入造车和卖车的战场,怎么舍得把“看家的智能技术”轻易给一家车企用呢?
关于极狐车机的使用体验,有网友也表示车机操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流畅,如果按照上述“相爱相杀”的逻辑,这背后究竟是鸿蒙OS车机的技术还有待完善,还是另有隐情?
事实上,企业在竞合博弈中“留一手”的案例,在互联网行业上演过太多次。
谷歌曾经为了巩固Chrome地位,防止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超越自己,故意让Firefox、Edge开启YouTube时需要额外的加载时间,通过直接影响到非Chrome用户使用YouTube的体验,达到有效遏制竞争对手的目的。
可是不得不说,像这样的小手段虽然看似不厚道,却并不违规,因此在巨头林立的互联网行业中普遍存在着。
其次,在一家车企不得不与多个强势供应商合作时,由于合作方的增多,就会冒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基因,参与者考虑的更多是从合作中能得到什么,而不是以用户需求为优先导向,一起做出个什么。
事实上,多方合作的不稳定性在造车界很早就被证实过。曾经由和谐汽车、富士康、腾讯组建的“和谐富腾”,跟北汽蓝谷、麦格纳、华为的合作非常相似,合作方的角色构成都是一家车企+一家代工厂+一家科技公司,可是“和谐富腾”维持了不到两年就不再和谐,富士康首先宣布退出。
再回看北汽极狐,由于一直把麦格纳的制造技术作为产品力的重要背书,当华为加入之后,一个极为微妙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处理好麦格纳和华为之间的关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谈擎说AI表示,“一方面,极狐采用了麦格纳的设计理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就相当于打上了麦格纳的思想钢印。另一方面,华为对造车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理念。从赛力斯SF5到AITO品牌,在与赛力斯的合作中,华为的渗透力及话语权都在提升。”
“据小康股份内部人士介绍,AITO品牌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华为都进行了深度参与。”
“于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形成了。因为不同的造车理念难以兼容,华为希望北汽蓝谷采纳自己的造车理念,同时让麦格纳让步一部分主动权,而且两个供应商都是对接多个客户,显然不会为了一个刚刚成立、前途未卜的品牌妥协。由此看来,夹在中间的极狐可能要做出单项选择。”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何极狐唯独HI版一再拖延上市。毕竟,没有智能化车还能跑起来,而没有麦格纳,极狐能否找到一个更擅长代工的厂商呢?如果不能,极狐的产品力恐怕将面临倒退。
最后,对车企来说,牵手智能科技公司还存有一个顾虑,对第三方智能化技术一旦形成依赖,就会陷入与竞品的同质化竞争。
当下所有传统车企都意识到汽车智能化时代到来,为了角逐高端智能汽车市场,吉利极氪、上汽智己、北汽极狐、东风岚图、长城沙龙等智能电动品牌如雨后春笋冒出。
从2022年开始,这些品牌的高端智能电动新车型将密集上市和交付。一窝蜂上市这么多智能汽车,该如何触动应眼花的消费者?于是,考验产品差异化的时候到了。
那么随之产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如果某家车企的智能化技术高度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技术研发迭代的节奏就要与供应商同步,和竞争对手是同一个节奏,就很难做到领先,也很难做出差异化。
由此看来,对于有自研能力,又有市场规模的汽车巨头,即使找到了智能化的“大腿”,也很有必要准备一个智能化的备胎。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9日立即预约>>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11月30日立即试用>> 【有奖试用】爱德克IDEC-九大王牌安全产品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