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面放开外资限制,车企们为什么按兵不动?

2023-11-22 14:39
BusinessCars
关注

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谁,外资品牌都还离不开中方。

10月18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总书记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举措,其中就包括“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无论是加州州长访华,还是旧金山会晤,还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该举措都被重要强调。“我们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已经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这意味着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

从整个制造业横向来看,汽车行业最早成为开放试点也正逐步取消限制。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其中规定,新建中外合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不再受“两个名额”限制。

2018年初起,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开始正式实施。在汽车制造领域,将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

从具体措施来看,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过去5年时间里,合资股比开放与外资独资建厂一直是汽车行业备受关注的话题,但凡有关股权变动的消息,一定能引起最大程度的热议。外界期待看到变化,看到汽车行业产生不一样的新鲜血液。

但事实上,扎根国内的合资企业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蠢蠢欲动,甚至在当时有分析提出的产业大洗牌也并没有出现,除了少数几家在股权层面做出变动外,大多仍旧以稳定为主要基调。在政策的理解上,汽车企业还需要时间。

不同的示范意义

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汽车行业将开始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计划到 2022 年彻底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政策落地后,华晨宝马成为合资股比50:50限制放开后的第一个案例。2018年10月18日,宝马就以36亿欧元收购了华晨宝马25%的股比,这项新协议也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宝马取得75%的股权后,高调喊出了“家在中国”的口号。

在政策之外,多了几分人情世故。

如果说,宝马是享受了政策的红利。那鲶鱼特斯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政策的落地。

在特斯拉成立初期,马斯克就眼光独到的看上了中国市场,并为此疲于奔命。2015年3月,马斯克在博鳌主动透露三年内有望在华设立工厂和研发中心。2016年1月在香港演讲公开“哭诉”:自己为了中国客户,连微信都学会使用了。

2017年4月16日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宣布将放宽外资汽车厂商在华运营生产合作企业时的出资限制,并于2025年前提高目前定为50%的出资上限。尽管在当时只是一个意向规划,但依旧让马斯克看到了希望。

一个星期之后,便直飞北京,在中南海的紫光阁约见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一时间,特斯拉在汪洋之前主政的广东建厂成为了那时最火的“谣言”。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发改委发布取消股比限制的第二个月,2018年5月10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且是以外界都没想到的独资形势。

同年7月份,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确认将在临港地区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10月宣布拿地,12月基本完成土地平整,此年1月7日工厂正式动工。速度之快,手续之少,史无前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被允许独资建厂这一条,基本上是为特斯拉量身打造的。5年前的决策不仅让特斯拉在当时的交付泥潭中起死回生,上海超级工厂也得以成为特斯拉所代表的全球制造的标杆。

特斯拉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独资造车外企。

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上,宝马和特斯拉作为各自的饭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说不同的操作却起到了别样的示范意义。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