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风口理论在网约车市场上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2021-01-30 14:16
互联网江湖
关注

网约车赛道,机会尚存?

就目前网约车市场发展状况来看,似乎的确给人一种这样的认知。从T3到哈啰,从享道到曹操,已经有多家平台月单量突破百万。此外,行业还有布局聚合打车的高德地图、美团。

按照常理推断,这时候的网约车似乎早应该进入稳定状态才对。可现在仍旧挑战不断、新玩家层出,即便滴滴依旧处于一家独大的位置,但从一些统计机构数据来看也能看出“网约车新势力”对滴滴的“挤出”。

互联网公司信奉的网络效应以及风口理论,在网约车市场上怎么就行不通了呢?

原生“四宗罪”:“安全区>护城河”的弱网络效应

一个还在自然增长着的行业,行业玩家就像顺流而上的船只,即便保持现状自己什么都不做,亦能实现增长。通常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做一下小规模的修修补补,但对于大创新着实提不起什么兴致,或者说,没那么迫切。

网约车就是一个还在自然增长的市场(目前渗透率仅为3%),而滴滴就像是网约车这条大河上顺流前行的船只。不存在其它行业遵循的“721法则”。但是现在,似乎永远关不上的行业大门,暴露出一些相对明显的漏洞。

1.弱网络效应;壁垒难建的LBS模式原罪

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互联网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以内容信息传递为核心的集中式市场,代表包括天猫、百度搜索、微信、抖音等。在线上提供知识信息、即时通讯系信息、商品信息、娱乐信息等。

二是以位置为核心的服务分散型市场,即LBS。美团、饿了么、口碑、滴滴等品牌是其中的代表。通过线上下订单,提供精准定位的线下服务。

前者商业价值的实现纯粹依靠网络效应,符合梅特卡夫定律,每一个新增节点都会让网络价值以几何速率增长,具备较高的网络集群度。而分散型市场的网络效应实现得益于规模效应,每到一个新城市都需要从0到1的开辟,具备规模不经济特征,无法实现自然裂变增长。

如此看来,分散型市场的成功很多时候会给人一种“全局稳定,根基不牢”的印象。

无论是打车,还是外卖,任何一局部城市都有可能被砸钱“夜袭”吃掉,这些领域的行业第一往往不代表行业大门已关,只要有补贴,用户就愿意去尝鲜,所以不少人都在说滴滴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壁垒。当初美团打车突袭上海,哈啰在广东中山市试运营哈啰打车,二者能够快速取得突破就是证明。

那么网约车的壁垒该如何建立?答案是让自己成为超级应用,支付宝、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目前在正朝着这个路子发展。

凡是以位置为核心的分散式市场,想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通过多应用聚合深挖个体流量价值。

如果是单一工具,流量再大其可替代性也比较高。但如果有足够的工具服务能够进入用户更多使用场景当中,就可以降低或者说分摊获客成本,进而实现迂回规模经济。类似的案例还有高德,现在高德做聚合打车、本地生活,其实也是通过多元工具业务的开展分摊流量成本,实现LBS模式下的网络效应。

2.缺少天敌:“天选之子”的本性原罪

从网约车大战中脱颖而出,用滴滴自己的话来说或许会归结于运营、技术、用户体验、效率、精细化等商业层面的内容。

但在一些局外人看来,前面的理由当然也有,但滴滴成功最直接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它是资本的“天选之子”,资本驱动促成了当时网约车市场的几家头部企业合并。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滴滴成了网约车的龙头老大,但这或许也成为限制网约车发展的一个因素。

美团有饿了么,抖音有快手,淘宝有京东、拼多多,可滴滴呢?在互联网江湖团队看来,商业社会和大自然的生物一般,缺少天敌就会变得安逸起来,这是本性驱使。而企业缺乏对手,往往意味着这家企业容易遭遇“创新者的窘境”。因为市场机制下的商业竞争,会倒逼行业玩家主动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加固自己的护城河体系。故而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格局,行业玩家数量应该大于等于二。

或许因为安逸,过去的滴滴与其它同一时期崛起的企业生存状态多少有些不同。当字节跳动在与腾讯、百度这样的巨头battle时,当美团四处扩张迎击阿里时,滴滴显得有些中庸。

前期靠补贴推市场,后期靠资本驱动,以合并的形式实现大一统的网约车江湖地位,故而滴滴一直都是安全区壁垒,而不是护城河壁垒,理论上是可以被后来玩家赶超的。

被资本揠苗助长,滴滴的发家之路,同样也是行业大门难关的一个原罪。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